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4年度十大綠色發展案例揭曉
12月18日,以「新質先鋒 碳綠中國」為主題的新京報2024零碳研究院綠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由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共同評選出的「2024年度十大綠色發展案例」正式公佈。這些案例涵蓋技術創新、綠色製造、綠色金融、能源轉型、循環經濟、綠色消費六大領域,代表一整年中國企業向「綠」而動的發展成果。
經過兩個多月的案例徵集、評選和答辯等環節,「2024年度十大綠色發展案例」從100個綠色案例中脫穎而出,上汽大眾、北電數智、中信建投、寶馬集團、中核集團、山西鵬飛、中建海龍&中海建築、新奧數能、大禹節水、金髮科技的企業案例獲此殊榮。
這是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第三年聯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徵集評選和發佈年度十大綠色發展案例。此次案例評選在十大案例的基礎之上增設了3個2024綠色發展「綠色行動」案例,它們分別是「陸金所控股:賦能實體經濟,構建可持續金融生態」「米芝蓮力推‘一切皆可持續’——2024 年度持續性綠色行動」「Mercedes-平治:深紮國家公園,打造體驗型公益範式」。
2024年十大綠色發展案例代表的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更加突出創新性、引領性和實用性。有的案例應用數字化工具助力節能減排,綠色實踐工具走向集成化發展;有的案例在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和發行方面表現突出,助力綠色和社會民生領域融資;有些案例通過構建智能化平台,為水文監測、洪水預警和防汛抗旱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
綠色案例一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基於節能降碳實施「工具箱(ToolBox)」
上汽大眾為在生產領域率先實現碳中和。探索出了節能降碳的「ToolBox」。上汽大眾運用ToolBox,在生產區域進行技術優化,在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優化,降低能源費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經驗證,ToolBox實施以來,2023年相比上年節約能源費用1.1億元,全年碳減排約8萬噸;2024年截至10月份,能源費用節約1.8億元,全年預計碳減排約12萬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碳減排成果。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汽車是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實現綠色發展,不僅要誌存高遠,更得腳踏實地。巧妙設計「工具箱」機制,通過一個個具體行動把夢想化作前行的力量,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與眾不同的路徑。
把創新踩入沃土,沿著「群眾路線」走出綠色低碳新境界。
綠色案例二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中海建築有限公司:裝配綠色世界精築美好生活
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中海建築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內第一個混凝土模塊化高層建築、國內第一快高層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國內第一個BIM全生命週期數字化交付模塊化建築項目——深圳市龍華區華章新築保障房項目。通過模塊化永久建築的方式建設保障性住房,助力建築業加速實現「雙碳」目標,並持續開展模塊建築碳排放、檢測技術等研究課題。項目通過採用綜合優化設計、適宜的綠色技術及運營管理等措施,達到綠色建築環境友好、增量投資少、維護費用低的目的,達到了國家二星標準。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從工廠里造構件,到工廠里造房子,不僅解決了建房的效率問題,也解決了房屋建築的綠色發展問題。正是在模塊化建築的深耕,為企業贏得了市場和未來。把綠色事業「搭建」到夢想之屋裡,與萬千居住者一同成就可持續的未來。
綠色案例三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塑料加工數字化轉型
2023年,金髮科技首個數字化工廠成功開機投產,公司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生產設備,不斷推進生產線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改造。數字化工廠共有1棟智能立體倉庫和2棟智能製造車間,16條生產線。三棟廠房橫向連通,內部縱向交互,打通立體化倉儲與車間對接,實現了生產與倉儲全過程的自動化。2024年,上海金髮對生產線進行更新換代,從16條生產線擴充到55條自動化生產線。此外,上海金髮通過設置應用評價中心及研發配套的各類分析檢測實驗室、科研孵化器、改性塑料粒子的生產及研發中試車間等,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品質,滿足不同客戶對產品的高質量需求。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綠色智造、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企業邁向碳中和之路的關鍵路徑。度過而立之年的這家企業,正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賦能高質量持續發展為管理主題,深化業務板塊協同,挖掘利潤增長點,通過營銷向市場要利潤,技術向創新要利潤,運營向效率要利潤,實現全面增長。
綠色案例四北電數智: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北京市數字經濟算力中心
北電數智建設的北京市數字經濟算力中心緊貼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相應規範和規定,按照A級標準進行設計,提供安全可靠、綠色節能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滿足人工智能對高功率、高製冷的需求。在規劃工藝佈局上,該中心充分考慮了「可靠性」「經濟性」「可擴充性」「便於管理維護」的原則,最大化機房使用效率。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在實現自身綠色化的同時,推動客戶綠色發展。通過綠色算力中心和算力的綠色化成為首都的綠色動力源。如果說數字和綠色是現代產業的一雙翅膀,那麼他們這雙翅膀充滿力量。錨定綠色方向,「由內而外」的綠色驅動力,帶動產業奔向遠方。
綠色案例五新奧數能:為紡織印染企業提供染缸運營智控綜合解決方案
新奧數能為紡織印染企業提供染缸運營智控綜合解決方案。方案包含了線下的染缸燃燒器監控相關的表計配置,以及邊側的智控一體機等硬件,還有線上的軟件平台和算法能力,軟件平台包括了邊側平台和雲端平台,以充分滿足印染企業的印染環節智慧運營和節能降碳需求。在此項目中,企業的能耗及碳排放有了大幅降低;實現了工藝溫度控制的精準匹配,在完成燃氣直燃改造和配備染缸智控一體機後,年降碳24萬噸。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能源革命行至深處,企業轉型迫切需要的是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融合賦能。通過具象的產品思路和實體,讓「能源數智化」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像概念,而是真正實現觸手可及的應用落地。能源數智化,正在向實而生。
綠色案例六中信建投證券:助力南水北調集團發行綠色鄉村振興公司債券
作為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綠色鄉村振興債券的主承銷商,中信建投證券結合國家政策和南水北調集團的實際需求,提出專注於鄉村振興、綠色產業領域支持的債券貼標發行方案,並為債券發行提供了從項目籌備、產品設計到市場推廣的全面支持。通過對定價策略和投資者關係的高效管理,保障了資金的高效募集,成功募集12億元資金,確保綠色項目的持續資金支持,推動了綠色鄉村振興項目的建設,最終為投資者創造了穩定的收益回報預期,為行業樹立了積極的示範。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牽頭支持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成功發行私募公司債券,有力支持國家水網建設。持續深化ESG投融資實踐,努力在經濟的綠色轉型、包容性增長方面創造更大價值,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綠色案例七大禹慧圖科技:為水利安全築起「三道防線」
2024年,大禹慧圖科技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板塊,重點發力防汛抗旱和水資源管理領域。旗下水利模型平台以其綜合性的技術能力,通過其強大的預測能力和實用的模型工具,助力各地應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挑戰。該平台的應用使得政府和相關機構能夠更快速、準確地應對自然災害,進一步推動了防災減災的科技化、智能化進程。在北京、安陽等多個城市的強降雨中,大禹慧圖科技在水利信息化建設中展現了非凡的創新成果,為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他們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使得數字孿生技術不僅能夠反映實體的現實狀態,還能夠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為水利業務管理裝上了「智慧大腦」。古時的大禹憑藉人定勝天治水,今日的「大禹」憑藉科技創新治水。
綠色案例八寶馬瀋陽生產基地:可持續方式造車,踐行「循環永續」
寶馬瀋陽生產基地,堅持以循環理念高效利用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份熱,科學處理每一份廢棄物,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製造每一輛汽車。目前,已實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工藝用水零自來水消耗。地熱能項目預計在2025年供暖季建成使用,部分生產區域將實現100%非化石能源供暖。2023年,廢水回收總量超過15.9萬立方米,比2022年增加了51.4%;在中國單台生產廢棄物處理量降至1.72千克/台,相比2022年減少了16%。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一度電、一滴水、一份熱。弱小到微不足道,卻也強大到高不可攀。從這樣的「微不足道」中入手,把自己的綠色事業做到「高亦可攀」,成為行業的標杆。點滴行動化作發展動力,生態環境的極致追求讓品質與時代同輝。
綠色案例九中核集團:「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成化工基地清潔能源「大動脈」
中核集團「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作為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項目」,採用田灣核電3、4號機組中驅動汽輪機系統做功發電的二回路蒸汽為熱源,採用核電廠一回路、二回路與蒸汽回路多重隔離設計,在物理隔絕的情況下製備工業蒸汽,再通過多級換熱將蒸汽通過工業用汽管網輸送到石化產業基地,替代傳統煤炭消耗,解決石化企業熱源和動力源問題。6月19日,該核能供汽項目正式建成投產。截至10月1日21時48分,已安全穩定供汽100萬噸。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這是全國首個大規模工業用途核能供汽示範工程,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能工業供汽項目。它實現了核能與石化行業的耦合發展,是助力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的具體行動。以「和氣」賦名,讓核能綜合利用嶄新之作應運而生,為中國再添一抹核能綠意。
綠色案例十山西鵬飛集團氫能全產業鏈:多維度成果開啟綠色能源新徵程
山西鵬飛集團從2019年開始佈局氫能產業,現已成為國內首家全循環、全場景應用的氫能企業。目前,一期年產2萬噸焦爐煤氣製高純氫項目於2022年投產,是全國目前單套製氫量最大的項目;利用焦化干熄焦餘熱發電配套3×500Nm³/h水電解製綠氫項目於2023年投運,是全國首家利用干熄焦餘熱發電製取綠氫的項目;建成並投運了4座加氫綜合能源島,北姚加氫綜合能源島日加註量可達8噸,是目前國內外日加註量最大的加氫島。此外,已投放300輛氫能重卡、500輛氫電共享單車,還全力謀劃佈局「氫進萬家・氫能小鎮」科技示範工程,打造氫能特色專業鎮。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點評:從采煤到焦化,從化工到氫能,從灰氫到綠氫。雖然煤炭是黑色的,但是他們硬生生走出一條綠色的道路。氫能燃料、氫能重卡、氫能單車、氫能小鎮、富氫飲品,這些綠色場景一一變成現實。以最「乾淨」的夢想,做最艱難的事業,氫能願景曲高和亦高。
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白華兵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陳莉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