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5週年,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現場共享「大灣區經驗」

12月19日,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論壇「同行——都市圈發展與區域協同治理」平行論壇舉行,國內外220餘名嘉賓展開交流。作為基層治理的有效手段,接訴即辦將為都市圈和跨區域的協同治理提供經驗。

恰逢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胡偉星在現場分享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的新實踐和制度創新,一南一北、交流互鑒。

大灣區實現協同治理需要制度創新

胡偉星表示,不同地區、不同市場都會依賴於自己的歷史經驗從而形成本地區的社會服務提供模式,因此,要推動跨區域的協同治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尊重事實。

「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治理與長三角、首都圈有所不同。」胡偉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面積廣,涉及三個行政區,並且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基於這樣的事實,大灣區協同首先要實現「硬聯通」,比如基礎設施、交通網絡的互聯互通,同時,在「一國兩制」基礎上實現「軟聯通」,涉及規則和機制的銜接。

「兩地公共服務的標準不一樣,怎麼能夠做到均等化和有效銜接?」胡偉星指出,這是大灣區實現協同治理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關鍵問題,也要求大灣區必須要有制度創新。

可以嘗試部分政務服務數據跨境銜接

目前,大灣區已經拿出橫琴、前海、南沙、河套4塊「試驗田」推進跨境合作。其中,橫琴設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是承擔橫琴經濟和民生管理職能的法定機構,依法履行國際推介、招商引資、產業導入、土地開發、項目建設、民生管理等相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負責合作區具體開發建設工作。「這就是制度創新。」胡偉星說。

在制度創新的牽引下,橫琴正在逐步推進兩地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深度銜接、對接。今年2月,橫琴智慧口岸公共服務平台網站正式上線啟用。10月,首批指定澳門藥品進入珠海橫琴專庫,推動粵澳兩地民生公共服務銜接。

「澳門新街坊」也是粵澳兩地在民生領域合作的代表——把澳門的社區「搬」到橫琴,為在橫琴生活的澳門居民提供優質的居住生活空間。「澳門新街坊涵蓋了澳門所有社區功能,十分有澳門特色。」胡偉星介紹。

此外,在借鑒12345接訴即辦改革的經驗方面,胡偉星認為,對大灣區來說,雖然目前還無法實現完全的數據跨境流動,但是可以嘗試部分政務服務數據的跨境銜接。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