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工: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網絡空間,要告訴他們「電門」在哪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12月17日,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攜手相關成員單位,舉辦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光合計劃」啟動儀式。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以下簡稱「超越」)副主任李涵在啟動儀式上作了演講,她提出,在事務所服務的600餘名3歲到18歲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會使用網絡的佔比高達97%,網絡已經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長空間,建設一個更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是每個成年人都需要面臨的課題。
李涵表示,自2010年起,海澱檢察院未檢處和超越一起為2000餘名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了支持與教育,通過紮實的實踐,探索出社會調查、觀護幫教、觀護救助等五項司法保護模式,總結提煉為《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範》國家標準,在去年由最高檢、團中央、民政部正式發佈實施。
網絡保護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李涵現場分享了三組數據,第一組數據是97%和90.5%。根據超越2023年的數據,所服務的600餘名3歲到18歲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中使用網絡的佔比高達97%。其中,擁有自己的互聯網設備的未成年人佔比為90.5%。可見,網絡已經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長空間,「像建設學校、球場和音樂廳一樣,建設一個更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是我們每個成年人都需要面臨的課題。」
第二組數據是「5歲」和「20歲」。李涵提到,機構2023年的服務數據中,首次使用網絡最低年齡為5歲,而他的父母,首次使用網絡的年齡約為20歲。顯然,這一代未成年人的成長空間,是家長所沒有經歷過的,網絡究竟會帶來什麼影響?在網絡空間中成長會遇到什麼風險和困難?是家長們普遍缺乏思考的問題。
在李涵看來,就像小時候父母會對孩子說「這是電,這個插銷不能碰」一樣,網絡中的電門在哪裡同樣需要家長去瞭解並告知孩子,而家長也需要這方面的專業支持和引導,也是需要通過實踐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第三組數據是39和115。2023年的服務中,超越共對39名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和115名被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開展了專業服務。在大量的訪談資料中,李涵和同事們發現三項重要因素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行為機制,即個體要素、空間要素和互動要素。每一個要素,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其中空間要素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媒介,使未成年人增加了對互動對象的情感漠視現象,他們容易將網絡對面的人視為虛擬,也就無法真切共情而肆無忌憚。
「在這種新的未保形勢下,挑戰無疑是艱巨的,」李涵認為,大家仍需要大量的資料收集,不斷去學習、去瞭解,未成年人真實的經歷是什麼,真實的需要是什麼。超越已經開始研發系列的法治安全教育課程,期待能為更多的未成年人、家長、老師帶去指引,告訴他們網絡空間成長的「電門」在哪裡。
編輯 楊海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