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深水區」治理成本增加,空氣改善「紅利期」健康收益更大
12月19日,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聚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升級 協同發力」的主題,會上發佈了四份研究成果——《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和《攻堅: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實踐》,分別圍繞汙染治理的進展成效、健康收益、重點行業和典型城市總結進程與展望。
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
回顧歷程,從《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取得的治理成績有目共睹。在此背後,科學評估清潔空氣行動成效,成為科學界與決策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在會上闡述了氣象條件變化、清潔空氣行動減排等措施對PM2.5和O3濃度變化的貢獻。他表示,「2013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排放量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大幅改善,證實了清潔空氣行動的有效性。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是PM2.5濃度改善的主導因素,特別是‘大氣十條’階段,可以說空氣質量改善主要靠‘人努力’,而氣象條件也起到了一點‘天幫忙’的作用。從貢獻來看,‘大氣十條’期間,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落後產能淘汰以及民用部門清潔取暖,是對空氣質量改善最為有效的四項措施;《三年行動計劃》期間,民用部門清潔取暖、電力工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以及移動源排放管控是最有效的四項措施,佔全部措施貢獻的82%。」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
《2013-2020年中國清潔空氣行動應對成效》還揭示了兩階段清潔空氣行動的治理成本變化。2013-2017年間全國人均PM2.5暴露水平每降低1μg/m3,治理成本約為490億元人民幣;隨著減排逐漸進入深水區,2018-2020年間PM2.5單位治理成本增加到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在各項減排措施中,燃煤鍋爐整治和民用部門清潔取暖治理費效比相對更高,而移動源排放管控的治理費效比相對較低。
評估清潔空氣行動的健康效應,關注生命早期暴露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不只帶來藍天白雲,還造福了老百姓的健康。會上,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介紹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的研究成果,在前兩個行動計劃期間,PM2.5暴露濃度顯著下降帶來可觀健康效益,前兩個階段的行動計劃期間人群預期壽命損失減少了0.6年。因為空氣質量改善的邊際效應在低濃度區間更大,因此空氣治理後期對應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第三個行動計劃期間有望進入健康改善幅度超過暴露改善幅度的「紅利期」,也可以惠及更大區域、更多人群,實現更普惠的社會福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
「值得關注的是,空氣汙染對早期生命健康的影響,可從受精卵形成前後持續到兒童發育。PM2.5暴露導致的嬰兒死亡風險高於成人,故而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風險。」薛濤表示,2013-2023年,PM2.5導致的妊娠期縮短有所減輕,並且新生兒健康狀況也隨之改善。清潔空氣行動使PM2.5暴露相關嬰兒疾病負擔減少了83%,顯著高於成人的33%。可以說,加強嬰兒期的PM2.5暴露風險防範和健康管理勢在必行。
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
《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記錄並分析了2023年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回顧了2023年我國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實際進展情況。在解讀中,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主任張偉豪表示,2023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整體六項常規汙染物年評價濃度繼續達到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部分指標相比疫情期間的2022年有小幅反彈,但相比疫情前處於同等社會活動水平的2019年則顯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氣質量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僅有部分指標在某一兩年出現小幅波動。
《大氣中國2024: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採取綜合評估方法,考慮空氣質量改善和政策措施兩大指數,對168個重點城市進行了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估和排名。張偉豪介紹,本評估期內,綜合評分超過100分的城市共有26個,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濟南、鄭州五個城市「雙優」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備並落實到位從而使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典範。呼和浩特綜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濃度已連續三年低於30μg/m3,三年滑動平均改善幅度達12%。
攻堅: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實踐
聚焦城市在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方面的規劃目標、進展、管理模式和措施體系,亞洲清潔空氣中心還進一步展開了專題研究,並形成報告《攻堅: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實踐》。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介紹,通過總結城市採取的有效經驗,分析貨車減排面臨的挑戰,該報告希望能夠為城市提升貨車排放管控水平提供更多參考。「我們注意到,量化目標配套多環節激勵,結合補能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推動貨運車隊零排放轉型駛入‘快車道’。多個城市針對重點貨運場景,明確製定貨運車輛零排放轉型的具體目標,並配套實施覆蓋生產、購車、用車等環節的激勵措施。」成慧慧表示,研究報告還總結得出多條管理經驗,包括「天地車人」多源數據融合監管模式發展,「車-油-路」互聯互通的車用成品油監管機制創新,多策略推進運輸結構優化,低排區措施多樣化發展,貨車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主體責任強化等,這些管理措施加速了貨車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圍繞貨運行業,成慧慧表示,各城市在治理需求、減排難點、實施進展以及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異,仍需在深化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挖掘貨運減排潛力方面持續發力。「我們的研究主要從五個方面提出展望,包括科學優化基礎設施佈局,支撐貨車能源轉型需求;強化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重型貨車清潔化轉型;持續加嚴傳統燃料車排放監管,動態評估排放監管效力;以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為抓手,因地製宜推進清潔運輸;企業加強車輛排放管理,積極承擔減排主體責任。」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