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五載,年接待旅客增超350% !澳門憑什麼吸引人?
新時代,新徵程;大灣區,大未來!
南方都市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上線「灣區100」數據影片欄目,用100個數據縱覽大灣區的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描繪大灣區的朝氣蓬勃、萬象更新,書寫大灣區的同心逐夢、攜手前行。
每期一個小數據,帶你看懂大灣區。
今天(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5週年紀念日。
濠江溢彩,蓮花綻放。最近這段時間的澳門熱鬧非凡。適逢新中國成立75週年、澳門特區成立25週年,同賀「雙慶」,澳門各界籌劃了一系列「旅遊+盛事」活動,從體育賽事到美食節,從光影節到文物展,各項精彩活動不斷上演,可以說是好看、好吃又好玩。
今天,跟著數據影片欄目《灣區100》,一起感受澳門文旅的繽紛多彩。
回歸二十五載
澳門年接待旅客增超350%
文旅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回歸祖國25年來,澳門對於旅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斷提升。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回歸之後澳門旅遊業進入起飛期,有了非常好的發展。
數據顯示,1999年,澳門接待旅客660萬人次,2019年,這一數字增長至3940萬人次。時間來到今年,截至12月初,訪澳旅客量已超3200萬人次,恢復到疫情前的八成多,全年入境旅客量有望突破3300萬人次。也就是說,25年來,澳門年接待旅客數量增長超350%,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廣泛青睞。
文體盛事持續上新
點燃粵港澳文旅熱度
這座陸地面積僅有33.3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的小城,是怎麼做到年接待旅客數千萬人次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澳門的定位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毫無疑問,富有特色的旅遊文化資源以及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身份,都是澳門的突出優勢。
大三巴牌坊、媽閣廟、東望洋燈塔……穿梭在澳門歷史城區,便能充分體驗400多年來中西文化的交融薈萃。
近年來,澳門更是大力打造盛會經濟,每年承辦著成百上千場國際、國內演藝與體育賽事,每週舉行約三至五場演唱會,顯著帶動旅客量和經濟發展。據統計,2023年,澳門的大型演出超過2000項,各項文藝活動參與人次近2000萬,綜合渡假休閑、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觀眾達100萬人次,產生約11億澳門元的票房。
如今,「演藝之都」加「體育之城」的夢幻組合,已成為澳門閃亮的新名片。文綺華表示,「盛事經濟對澳門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澳門非常小,如果有更有吸引力並且特別的題材,遊客每次或不同月份來澳門都能有一種新鮮感。」
不僅是澳門,持續上新的「文體盛事菜單」點燃了大灣區各地文旅熱度,「人氣」又進一步變成「財氣」,帶動旅遊、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帶來龐大經濟效益,讓灣區城市充滿活力與朝氣。據統計,廣東2023年演唱會的場次和票房均位居全國第一;香港方面,今年上半年已舉辦110項盛事,共吸引約55萬旅客參與,帶來約24億港元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14億港元。
共建大灣區
同享大未來
澳門文旅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今年以來,中央接連推出多項惠澳政策措施,包括新增中國內地十個城市為赴澳「個人遊」城市,橫琴深合區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符合條件的內地旅行團可多次往返澳琴,提高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的免稅額,為非中國籍澳門永久居民簽發往來內地通行證,在珠海實施赴澳門旅遊「一週一行」政策,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赴澳門旅遊「一簽多行」政策,往來港澳試點「刷臉」通關等等,為內地遊客赴澳提供了極大便利。
從更深層次來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是讓澳門擺脫了長期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困擾,經濟走向「適度多元發展」,在「做優做精做強」旅遊休閑業的基礎上,初步形成現代金融、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中醫藥大健康、高新技術產業的「1+4」多元現代產業發展格局。
隨著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和灣區其它城市間的聯動,也拓展了澳門文旅業發展的廣度。比如,和珠海橫琴組成「文旅CP」,和珠三角、香港聯合推介大灣區「一程多站」精品旅遊線路,讓澳門文旅有了更多新玩法。
澳門回歸這25年,是與祖國內地共繁榮共奮進的25年。展望未來,「小而富」「小而美」的澳門,在一步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進程中,共建大灣區,同享大未來。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張純
執行:唐靜怡 熊潤淼 謝小清
設計、動效:蔡沐晗 羅銳 原毅 歐陽靜
數據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官網、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公開媒體報導等
更多報導請看專題:灣區100
對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