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十大國寶,你見過幾件?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生活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蹟,它們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們如同歷史的見證者,讓後人能夠借助它們探索先人不同時期的生活場景,研究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化。
讓我們一起走進來自吉林省博物院的10件國寶,聆聽那份文化傳承的歷史回音,珍視這些凝聚無數先人智慧與心血的國之至寶。
NO.01
桑治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行書卷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行書卷為《洞庭春色賦》與《中山鬆醪賦》合卷,均為蘇軾所作。兩篇文章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
NO.02
金 張瑀《文姬歸漢圖》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此卷經郭沫若先生考證為金代畫家張瑀所作。金代繪畫作品傳世甚少,此圖深受曆代鑒賞家珍視,其描繪的是東漢末年文學家蔡邕之女文姬歸漢的故事。
NO.03
明 董其昌《晝錦堂圖並書記》卷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此卷是董其昌青綠山水的代表作,描繪了桑治代大臣韓琦的居讀處所及其周圍自然環境。畫後有他親筆書寫的桑治代文學家歐陽修為韓琦撰寫的《晝錦堂記》。
NO.04
清 丁觀鵬摹張勝溫《法界源流圖》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此長卷是清代畫家丁觀鵬奉乾隆之命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畫。圖中主要描繪的是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法會、禪宗六祖和十八羅漢等形象,作者巧妙運用放射性波紋線條來表現背景,正好與佛光的發射性結合起來,暗示佛法無邊。
NO.05
清 乾隆剔紅雲龍紋圓捧盒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三級文物
此盒造型渾厚大方,漆色沉穩,漆質細膩,雕刻圓潤,運刀嫻熟,紋飾繁縟精細緊湊,華美富麗,是清乾隆時期剔漆中的精品。
NO.06
金 金扣白玉腰帶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腰帶中間佩掛一個海螺和兩枚金環,上飾忍冬紋和卷雲紋,並以珍珠紋為地,具有明顯的金代女真族風格。為研究金代官製、服飾以及金代金、玉器製造工藝,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NO.07
漢 白玉耳杯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此耳杯於1958年在吉林省集安市出土,為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瑩潤,工藝精巧,端莊優雅,美白如初,稱得上是漢魏玉器中的精品。
NO.08
漢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此件帶鉤是漢中央王朝賜予夫餘國貴族的禮物,得名於「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錯金銘文。鉤首為一鳥喙神人,雙手抱魚於懷中,眼為藍寶石,額鑲綠鬆石。
NO.09
桑治 「鬆風清節」琴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北桑治人仿造的一件唐琴,琴為仲尼式,琴面作弓形,琴上刻「鬆風清節」四字。20世紀60年代初由張伯駒收藏入吉林省博物館,無論斷紋漆色、音響效果,均屬上品。
NO.10
遼 契丹文八角銅鏡
吉林省博物院 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這面銅鏡珍貴之處在於鏡背的契丹銘文。銘文從右至左豎讀,釋讀為「時不再來,命數由天;逝矣年華,紅顏白髮;脫超網塵,天相吉人」。它是有契丹文的銅鏡中鏡面最大、文字最多的,對研究遼代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作者:孫亞晶(吉林省博物院 歷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