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託 答好「強富美高」新答卷|向「綠」而行,美麗江蘇展現最美畫卷

初冬,層林盡染,江蘇大地仿若打翻的調色盤,浸染出驚豔無比的山水畫卷;季節限定「天鵝湖」、丹頂鶴翩翩起舞,「神奇動物」刷屏帶來勃勃生機……在江蘇,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幅「環境美」嶄新圖景。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十年來江蘇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如今,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照進現實,美麗江蘇新畫卷更加可觀可感。

太湖美景如畫 資料圖太湖美景如畫 資料圖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初冬時節,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站在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濕地公園神農碼頭,眼前是一幅廣闊無邊的水景圖,水天相接、碧波蕩漾,湖面上碎金點點、水鳥嬉戲。

很難想像,這般如畫景緻,曾經竟是徐州面積最廣、環境最為惡劣的采煤塌陷區。塌陷區變綠洲,這正是徐州因地製宜,著力推進煤炭塌陷區生態修復工程的結果。

徐州潘安湖美景 賈汪區委宣傳部供圖徐州潘安湖美景 賈汪區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賈汪。在潘安湖神農碼頭上,總書記誇讚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總書記強調,塌陷區要堅持走符合國情的轉型發展之路,打造綠水青山,並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實現逆風反勝?徐州賈汪區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近年來,賈汪區關閉淘汰高汙染工業企業,在全國首創「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複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經過十餘年的修復治理與生態轉型發展,潘安湖濕地公園已成為徐州市民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經過修復的潘安湖,四季皆景,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頻頻「亮相」,「鳥中大熊貓」震旦雅雀也在蘆葦叢中生下幼鳥。

「以前這附近都是煤廠、磚瓦廠,灰塵滿天飛。」家住潘安湖邊西段莊村的臧猛回憶著以前的環境,再看看如今的美景,不禁感歎道:「環境太美了,我們這兒的年青人都願意留下來了。」如今,很多村民選擇在潘安湖景區就業,開遊覽船、在景區售票、做環境保潔員……不僅如此,一批休閑採摘、農旅觀光、特色民宿項目建成,這裏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地,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謀求綠色轉型的賈汪,是江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十年來,江蘇牢記囑託,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串串數據印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成效:十年來,江蘇在經濟總量接近翻了一番的同時,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6.4%、30.9%左右,連續3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

如今,美麗江蘇建設又站在新的起點上。2024年5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強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在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

江河之治讓綠色福祉更可觀可感

江蘇是全國唯一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的風采、水的韻味,是美麗江蘇畫卷的基礎底色。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也是江蘇守護江河安瀾的必答題。

近些年來,江蘇堅定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推動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連續六年保持Ⅱ類。

華麗蛻變後的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 狼山管理辦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江蘇時,用「滄桑巨變」充分肯定南通五山沿江地區的環境整治成效。

對於總書記稱讚的「滄桑巨變」,從小生活在狼山腳下的90後方崢感受很深。「小時候家裡明明離長江很近,但因江邊佈滿了硫磺堆場、水泥廠,想去一趟江邊卻很難。」2017年碩士畢業後,方崢回到家鄉成為狼山鎮街道的一名基層工作者,參與到了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修復工作中,「通過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五山地區濱江片區面貌大不同了。」如今,方崢還從原來的親曆者、建設者變成了一名史誌工作者,她想把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的精彩蝶變、南通人民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偉大奮鬥都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也讓歷史記住這一「滄桑巨變」。

揚州運河三灣文化生態公園 袁海東/攝揚州運河三灣文化生態公園 袁海東/攝

一橫一縱,長江和大運河在揚州交彙。對於揚州市民來說,江河之美給當地百姓帶來可觀可感的綠色福祉。

節假日,揚州市民張慶就會帶著兒子到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逛一逛,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有新展,張慶母子也必然前去參觀。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袁海東/攝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袁海東/攝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當時我帶著兒子就在現場。聽到總書記那麼關心大運河,我們感到溫暖而充滿信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慶依然很激動。「我家幾代人都在運河邊長大,大運河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更是不可割捨的根脈。」四年來,張慶見證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不斷成長,變得更美更有內涵。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開放就變成了「網紅打卡點」,建成3年多來,吸引了超1100萬人次前往參觀;與博物館同期建設的大運河文化街區一期工程也在2021年正式開放,如今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在長江江蘇段,數隻黑鳶或俯衝掠過江面,或飄然翱翔於天空,甚至是與長江江豚同個框,是江畔最常見的風景。

南京鼓樓濱江段成為黑鳶聚集地 施向輝/攝南京鼓樓濱江段成為黑鳶聚集地 施向輝/攝

今年秋冬,「黑鳶5號」成了南京的新晉網紅。2023年3月,一隻被南京市民救治放飛的黑鳶,背上GPS「小書包」,被命名為「黑鳶5號」,今年再次回到南京越冬,累計飛行超1.2萬公里,受到全南京人的關注。一隻鳥兒上演「萬里歸途」,折射出了江蘇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

不只是小小黑鳶,江蘇的「神奇動物」規模不斷擴大:麋鹿種群達7840頭,其中野外種群3356頭,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明星」物種丹頂鶴出雛56只,同比增長33%,丹頂鶴自然繁殖與野化試驗持續開展;東台-如東灘塗越冬勺嘴鷸達350只,約佔世界種群的60%……

野生丹頂鶴來鹽城越冬 陳國遠/攝野生丹頂鶴來鹽城越冬 陳國遠/攝

來自江蘇省生態環境廳2024年上半年公佈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江蘇物種數更新至8842種,較2022年增加1939種,增長率超28%。其中,陸生昆蟲、陸生維管植物、陸生脊椎動物增幅分別為52%、40%、16%,珍稀瀕危物種大量出現,共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76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受威脅物種132種。

「神奇動物」記錄不斷刷新,這背後是江蘇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努力。

從2020年開始,江蘇啟動《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工作,製定修訂了《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等近20部相關地方性法規;2018年印發《江蘇省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劃定8大類407塊8474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對受汙染、受損害、受破壞、受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

從生產轉型、生活宜居,再到生態美麗,江蘇以「綠」為筆,將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描繪得更加濃鬱,一幅富饒秀美、蘊藉雋永的「美麗江蘇」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顧瀟 嚴君臣 張曉培 徐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