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橋往事:從「洋垃圾」集散地到可再生塑料村的20年

經濟「展翼」開欄語

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從工業生產領域持續穩健的增長,到綠色經濟浪潮的全面興起;從城市「引力」驅動下的資源高效集聚,到科技智造引領的創新浪潮;再到金融體系結構的不斷精進與升級,中國經濟正以多元化的姿態,在多個關鍵維度上穩步向前。為了描繪當前中國經濟在復甦與轉型中展現出的非凡活力與廣闊前景,新京報貝殼財經特推出經濟「展翼」專題報導,通過詳實的數據與生動的案例,為廣大讀者講述工業製造、綠色騰飛、城市「引力」、科技智造以及金融結構優化等多維度的中國經濟新故事。

浙江台州,曾經著名的中國「洋垃圾」集散地之一。

峰江,位於台州路橋區南郊,這裏曾經黑煙滾滾,臭氣熏天……大量的「洋垃圾」拆解產生各種餘料和廢件讓這裏一度成為「血鉛」街道。

如今的峰江越來越多的人告別了固廢拆解這個產業,有的轉型辦實業、有的以種植花卉苗木為主,煙塵漸漸消散,峰江從「大染缸」變身「大花園」。

而就在距離峰江不遠處,有個村子叫上洋橋。這裏同樣曾是垃圾集散地,但與峰江越來越多人告別固廢拆解不同,上洋橋如今依然有大大小小的塑料企業及塑料經營戶幾十家,他們把塑料回收的經驗做成了環境友好型方法學。

不僅限於塑料領域,中國已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深植根於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層面,成功開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並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汙染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挑戰中,積極貢獻著中國智慧與力量。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兩天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三代人的塑料營生:從謀生到回收技術引領國際

32歲的上洋橋居民王炳植和這裏的大多數人一樣,經營著「祖傳」的超過40年的塑料營生。

在王炳植的記憶里,從記事開始,爺爺和爸爸就在回收「洋垃圾」,「那時候技術條件差,我爺爺是從洋垃圾裡面撿出塑料,然後用牙齒咬、用打火機燒、用鼻子聞去分辨塑料的成分,靠口咬火燒我爺爺能分出三百多種塑料門類,再回收穫利。」

「1990年,我爸爸靠這門手藝開辦了工廠,他會往新原生塑料裡面加一些廢舊塑料去降低成本,當然都是偷偷摸摸幹的。但是摻著摻著,就摻出一些技術和經驗。1995年,我爸註冊了浙江通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通力新材料科技)。傳到我這輩正好趕上回收再生塑料興起,我們的技術變成國際上都在找的塑料回用方法論和技術,還挺有意思的。」王炳植介紹稱。

先進技術的背後是勞動力的凝聚和環境的代價。

曾經,我們是全球主要的垃圾進口國家,2016年接收全球56%的垃圾,進口超過730萬噸廢塑料。大量的「洋垃圾」拆解產生各種餘料和廢件,以及提取金屬成分後剩下的強酸等,對當地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2017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洋垃圾清零計劃」,全面禁止洋垃圾的進口。僅2023年前5個月,上海海關就清理退運了近900噸洋垃圾,成效顯著。

台州政府也逐漸意識到「低小散」的塑料回收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逐步對廢塑料小散亂企業和違法違規行為開展了系列整治,嚴格的環境監管使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倒逼行業從「低小散」轉向「集團化、規模化」轉變。

在當地政府的政策主導下,通力新材料科技成為台州市開展碳足跡全鏈路重點扶持企業。2017年開始,王炳植家再也沒有處理過「洋垃圾」,但是自家練就的一整套領先於國際的塑料回收利用方法論,與台州其他企業一起成就了廢塑料回收加工的「台州方法學」,完成了一場國際領先的綠色「逆襲」。

如今,王炳植和父親再也不用口咬火燒來分辨塑料,而是自建了標準光源色差檢測室、熱性能燃燒性能實驗室、老化性能實驗室、ROHS環保實驗室,可以進行塑料的標準檢測。

王家的通力新材料響應台州政府號召,作為「藍色循環」發起企業之一,參與海洋塑料汙染治理,還為浙江省環境廳博得了「地球衛士」榮譽稱謂。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所做的探索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行業。以前我們是市場導向,不會自發地去履行氣候責任,但是現在慢慢有了這個意識,我們的客戶也在逐漸改變。」王炳植說。

據王炳植介紹,通力新材料科技今年在做零碳園區的升級改造;為了適應碳關稅等國際環境,他們開始對塑料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在設計階段就將塑料產品的重覆使用和回收利用納入考量,全球塑料回收利用率不到10%,他家生產的PCR塑料回收成分遠高於國際標準,還明確標註了碳足跡溯源。今年,通力新材料科技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納入全生命週期管理項目示範企業,並完成萊茵TUV塑料全生命週期認證。

王家三代人的奮鬥史其實是台州上洋橋幾十戶塑料企業的奮鬥標杆,更是中國塑料回收行業發展的縮影。早期塑料回收行業是通過付出勞動力和環境的代價換來在塑料生產治理上的先進經驗,包括塑料治理方法論以及共富理論,這種環境友好型變廢為寶的理論,讓上洋橋從一個貧困村變成了一個富裕村。

在中國,還有很多的「上洋橋」——珠三角的貴嶼、杏壇;浙江還有慈溪、餘姚;江蘇有贛榆地區;湖南湖北交界有洞庭湖地區;京津冀有文安;東北以大連附近為代表,都形成了一定的塑料回收產業規模。這些地方懂得「垃圾是放錯的資源」,他們把垃圾開發出價值,重新找到應用場景。

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一些角落,他們是曾經的「峰江」。在中國之外,一些落後國家有很多老百姓還在承受「洋垃圾」,他們「用嘴巴咬,打火機點」,為獲取垃圾中有用的那麼一點價值,在走我們來時的路。

從清除「洋垃圾」到塑料再生行業國際領先

對垃圾的處理行徑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擔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據王炳植介紹,中國沒有向海外輸出過一噸洋垃圾,與此同時中國承擔著可能並不被看到的氣候責任。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中國人骨子裡的勤快與「無廢」思想讓我們在塑料回收上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學。還是以台州為例,關於塑料回收台州形成了「台州方法學」,以浙江通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建立了「三級回收」體系來最大化高值利用塑料垃圾。高端的塑料垃圾拿來做汽車零部件,中低端的拿來做日用品和電器,不再具備回收價值的塑料通過低溫裂解的方式轉化為能源,如塑料油和柴油,然後回用到工業體系,真正實現「無廢」。

「中國在塑料再生行業已處於行業領先,無論是全品類的回收技術還是設備。」聯合國環境署前官員、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告訴記者,如今中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廢塑料回收利用體系,在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產能和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依據《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23年度》等數據顯示,中國從事廢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業數量超過了1.5萬家,相關從業人員規模約為90萬人。2023年中國廢塑料回收量為1900萬噸,回收率達到31%,是全球廢塑料平均材料化回收率的近1.74倍,回收利用產能約佔全球70%,並且實現了100%本國材料化回收利用。

即便如此,蔣南青也提醒不要只關注塑料回收「量」,還要關注塑料回收「質」。要看它是否有各種用途,是否真正能夠實現循環經濟。另外,有必要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製」,從塑料生產的全生命週期進行全方位改變,從而構建從生產到使用,從回收到循環的閉環,推動減塑工作走實向深。

「如今,對於塑料回收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現在行業已經從物理回收轉向更高品質的化學回收,隨著更多化學回收的設施不斷上馬,後面我們會看到很多包括生物機材料在內的更多顛覆性技術不斷產生。」蔣南青表示。

不只塑料,中國將綠色發展理念厚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並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汙染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行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世界的綠色發展離不開中國,垃圾處理離不開中國的貢獻,太陽能、風能、水電、蓄電池、電動汽車等能源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巴庫氣候大會期間介紹,10年來,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累計節約能源消費約14億噸標準煤,中國以年均3.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中國新能源裝機規模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可再生能源的累計投資居全球第一,是世界風電、光伏和電池設備主要供應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全球一半以上。

【參與者說】

從記事開始,我爺爺就在回收「洋垃圾」,他用牙齒咬、用打火機燒、用鼻子聞去分辨塑料的成分,再回收穫利;到我爸爸,他會往新原生塑料裡面加一些廢舊塑料去降低成本,摻著摻著,就摻出一些技術和經驗;到我這輩,正好趕上回收再生塑料興起,我們的技術變成國際上都在找的塑料回用方法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