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熱議: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如何實現「跨城養老」「智慧養老」

2024年12月2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養老協同模式創新」圓桌論壇。

2024年12月20日,由中國老齡產業協會、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指導,新京智庫和三河市康養產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京津冀養老協同發展研討會」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舉辦。在主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養老協同模式創新」的圓桌論壇上,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科技委主任王永春,北京市通州區聞竹堂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副校長張豔秋,小橙集團運營負責人李宏宇,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劉培宗等嘉賓圍繞主題進行了討論。

「95%用戶是跨城養老的京籍老人」

劉培宗介紹,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是燕達國際健康城五大板塊之一,從事養老服務,到現在已經運營14年,是第一批京津冀養老協同發展試點單位。「經過不斷髮展,目前已經有7000餘位老人在燕達入住,而且95%都是跨城養老的京籍老人。」

在劉培宗看來,京津冀養老協同發展,政策支撐是保證,情懷追求是動力,頂層設計是根基,醫養結合是關鍵,服務質量是核心,創新發展是未來。「沒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就沒有北京優質資源與燕達的深度融合,也就沒有北京醫保在燕達的互聯互通,更不可能實現北京養老補貼在燕達的落地。當然,也就沒有燕達的今天。所以我強調政策支撐是保證,我們享受到的紅利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使我們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結合圍繞國家的養老政策,依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構建了七大服務體系,包括健康保健、醫療服務、康復服務、營養膳食、生活照料、文化娛樂和綜合保障服務。再具化為260項服務內容。我們對這260項服務內容進行標準化,並製定了我們自己的質量評價指標,通過內部的管理,落地260項服務,最後實現老有所享,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劉培宗說。

大數據可監督到老人是否受到虐待

李宏宇介紹,小橙集團是科技型的養老服務產業,以數智化的養老服務平台為依託,托起養老服務產品和養老服務,向前端輸送整體的養老服務產品。

「小橙進入到養老行業還是屬於比較年輕的。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扶持下,我們企業經歷了數智化的轉型,以天津為立足點,擴展到京津冀各個城市,包括北京、石家莊、滄州、廊坊。現在在整個京津冀已註冊了40多家子公司,35個服務站點。我們有醫療級的護理站,還有社區的服務網點,康復租賃網點等等。」

李宏宇表示,小橙對護理人員實行數字化的管理。通過自建的數字化服務平台,從培訓端開始,從護理員的面試及標準化的管理,到最後客戶的反饋,實現線上流程一體化的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如何把養老服務的非標準化變成標準化。此外,通過線上的手段,可以保證服務過程中的品質和實際交付的合規性。」

「比如說我們通過智能的養老設備,通過大數據的模型分析,就可以知道護理員此刻有沒有輸出服務,有沒有在提供服務,我們給護理員配備的手機可以實現整個過程的監控。有沒有虐待老人,有沒有交付我們禁止的服務項目?這些都可以通過線上進行管理。經過長時間的數據沉澱,我們能知道在整個服務過程中哪裡是服務痛點,對這類客戶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服務需求。」李宏宇說。

養老職業技能培訓要跑在市場前面

「我們發起這個學校的初衷,是希望在養老行業里給大家輸出和培訓更專業的服務人員。傳統的養老服務人員主要是保姆形式,如何讓這些人更具有專業化,如何能夠讓人的專業化提升,給客戶帶來好的感受,讓客戶感到舒服,讓他覺得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匹配的。」張豔秋如此介紹辦學初衷。

近年出現的「6060」老齡群體(指上世紀60年代出生,當前60多歲的群體)引起與會嘉賓關注。「新生代」老年人普遍知識水平更高,積累的財富水平也更高。對此,張豔秋表示,培訓學校的課程也出現新的變化,除了參照國標體系以外,會根據客戶的需求,向家政服務公司輸出人員,根據他們的需求定製化課程。「一些客戶集中在高端社區,他們的素質也比較高,我們會提供基礎的書畫技能,在簡單的家務之外提供文娛、茶藝、棋藝等附加的課程。不但做家務,還可以給你泡茶,喜歡寫字我這裏有,喜歡書畫我們也可以交流。」

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在加深加快,但很多地方的養老服務相對滯後。對此, 張豔秋認為,養老職業技能培訓要走在前端,不是跟著市場走,而是要跑在市場的前面。「今年我們學校出了幾個人專門去做市場調研 ,就是為了準備下一步新的工種和技能的培訓。我們要瞭解市場真的需求在哪。」

王永春認為,針對現在的消費群體不同的需求,對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上也應有新的標準。「60年代」的老齡群體進入到60歲以後,他們的財富規劃,他們的健康管理,都有需求,這個需求怎麼引導和滿足,需要養老培訓機構在專業設置上更多考慮。他介紹,當前,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佈局,比如關注到了一些新的職業。

預計未來三到五年AI照護會有突破

當前,人工智能在快速發展,養老服務也在逐漸面臨智能化的發展。在劉培宗看來,人工智能是燕達下一步規劃的方向,包括智慧化辦公、智慧健康、智慧醫療、智慧康復、智慧餐飲、智慧文娛,這些方面都有佈局,做了一個三到五年的規劃。「現在護理員的人力成本這麼高,如何通過AI照護提高服務品質,降低服務成本,這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劉培宗也表示,現在從國際和國內AI發展看,AI照護還不成熟,預計未來三到五年,AI照護會有新的突破。

李宏宇介紹,小橙剛剛對整個企業的定位進行了重新規劃,重點定位在AI數字化發展板塊,為養老事業賦能。「我們通過數字化的康養平台,把目前能夠實現AI的服務方式,通過AI生成。有很多居家老人,如果以傳統的方式來人工評估,量太大,效能太低,導致成本很高。我們通過大數據的沉澱,通過AI智能的數據分析、評估,給每個老人生成精準的服務計劃,可指導我們的護理服務。」

「通過智能化的設備,可檢測老人的生命體徵狀況,例如一旦發生墜床,會實現後台人工報警,就省去了靠肉眼監測老人的生命體徵的狀況,可有效保證老人的生命週期內的安全問題。」李宏宇說。

張豔秋表示,AI飛速發展,大家抱團取暖很重要。養老行業的專業化、細分化是值得思考的方向。「大家專注於養老,但是養老涵蓋的範圍太大了,我們可不可以把養老這個事情打碎,更專業,更細分,比如說我就是做人才的培養,你就是做機構的,或者做產業的,讓大家更具有專業化,更具有細分化,這樣才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高速發展。」

在張豔秋看來,養老行業更細分、更垂直,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現在養老行業同質化比較嚴重,差異化較少,因此不能滿足客戶多樣化服務需求,這也是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需求,市場也有,但是沒有辦法匹配的原因。更細分、更專業化,才能更多提供差異化、精準化的服務。」

在王永春看來,科技的發展,空間是無限大,可以為養老服務打開新的想像空間。養老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其創新成果要實現孵化成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離不開標準化。在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體系里,建議建立一些區域性的標準。

「產品標準化,一個是技術標準,一個是服務標準,這兩個標準依賴於服務模式,因為沒有服務模式就沒有市場需求,就生存不下去,這個模式離不開區域政策的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把創新成果變成產業發展的成果,這是我們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王永春說。

新京報記者 柯銳

編輯 鄭偉彬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