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友好使者|阿馬爾:我在中國當醫生

來源:中國網

熙攘的門診大廳,一名外籍醫生和外籍患者點頭示意……這一幕不是在國外,而是在中國義烏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以下簡稱 浙大四院)。

「買賣全球、貨通天下、接軌國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義烏這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不斷拓展其獨特優勢,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柱蠆式。每年到義烏採購的境外客商超過56萬人次,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多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浙大四院也不乏外國患者的身影。

畫面中的外國醫生名叫阿馬爾,他來自也門共和國,在浙大四院全科醫學科擔任醫生,日常坐診國際門診和全科醫學科門診,由於熟悉阿拉伯語、英語和中文,好多在義烏生活和來義烏做生意的外國人,都願意找阿馬爾問診。

10月23日一早,一對阿拉伯姐妹來找阿馬爾醫生問診,妹妹已經久居義烏,姐姐也想來定居,剛到中國,姐姐想和阿馬爾醫生瞭解自己之前吃的藥物在中國是否有替代藥物。阿馬爾詳細的介紹了幾種功效類似的藥品,並用阿拉伯文在藥盒上標註了服用方法。

「這邊好多外國人把我當成他們的家庭醫生,因為我瞭解外籍患者的文化、語言、習俗、表達的方式、作息時間以及飲食的習慣。所以,我給他們看病可能會有優勢,他們找我看病也會感覺更容易。」阿馬爾說。

阿馬爾1997年來到中國留學,2013年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在義烏經商一段時間後,於2017年加入浙大四院。他的診室門口經常排滿不同國家的患者,有預約問診的、也有諮詢國內看病流程等相關問題的。阿馬爾也樂於擔當大家的「中國百事通」。「我每次門診大概要接待30位患者,醫院今年服務的外籍患者超過1.8萬人次,也是全省最多的,」阿馬爾介紹。

漸漸地,越來越多在義烏的外國人遇到健康問題都願意來找阿馬爾。圖中黑色上衣的男子也來自也門,他來義烏採購商品,遇到身體不適,合作夥伴就帶他來找阿馬爾醫生。阿馬爾詳細地和患者溝通,對症下藥。

隨後,阿馬爾拿出手機當面向患者介紹起小程序掛號的方法,這樣可以更加便捷的預約醫生,節省時間。

從2017年入職至今,阿馬爾接觸了幾萬名前來問診的外籍患者,因此,它非常瞭解外國人在中國看病的需求。應阿馬爾的建議,浙大四院在微信掛號小程序上增添了「護照」選項,為義烏的外籍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此外,阿馬爾剛入職醫院時,就建議醫院所有的智能自助機都提供雙語服務。在浙大四院國際門診部的自動終端機上,中國人和外籍人士用各自熟悉的語言操作。剛到中國的外籍患者可以在終端機上一目瞭然的獨自完成掛號、取號、繳費等業務。

午休時間,阿馬爾和醫院信息中心的同事就外籍病人優化就醫流程再次展開討論。瞭解外籍病人的需求,積極反饋給醫院,為患者就醫帶來便利。阿馬爾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樂於擔當外籍患者和醫院溝通的橋樑。這也是他當年棄商從醫的主要原因:「我當年在義烏生意做的不錯,後來發現義烏的外國人很多,如果能幫助在義烏的這些外國人解決他們看病的問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阿馬爾辦公室的玻璃櫃里,擺放著幾份他非常看重的榮譽,中間是2022年義烏市委組織部給他頒發的「抗疫」紀念證書。疫情期間阿馬爾堅守在「抗疫」一線,白天坐診,晚上通過社交平台、接受採訪、影片連線等多種方式介紹中國防疫情況、傳達中國「抗疫」觀念、展示中國「抗疫」成果。向世界講述中國真實的「抗疫」故事。

左側是2023年12月他榮獲第三屆「絲路友好使者」稱號,以表彰他在中國求學、工作、生活20餘年中,不僅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在義烏經商的外國人解決醫療困難,還與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朋友們成立了「絲路文化球會」,讓更多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化。

一有時間,阿馬爾還常會去住院病房查房,為遠離家鄉的外籍患者帶去溫暖和幫助。

10月27日,阿馬爾在浙大四院十週年的院慶晚會表演中國相聲。他早些年在天津有9年的學習生活經歷。阿馬爾說,在天津第一次在茶館聽相聲時,挺迷茫,完全搞不懂大家笑什麼,後來,去的次數多了,他越聽越明白,也漸漸喜歡上了這些「包袱」。從此開始喜歡、學習相聲,直至可以登台表演,併成為義烏市曲藝家協會唯一的外籍會員。

如今,阿馬爾的家人都在義烏生活, 「我18歲來到中國,在中國二十幾年,可以說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都是在中國度過的。」阿馬爾說,「我的三個孩子都在中國出生,中國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也將繼續做好醫生的本職,做好‘絲路友好使者’。」(圖|文 中國網記者 董寧)

(備註:患者肖像均經本人同意授權使用)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製:戴凡

製片人:楊丹

編導:房小棋 

圖文:董寧 

後期:謝誌飛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人物》工作室 圖片中國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