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靈山腳下,趕一場熱鬧的冬日大集

山裡的大集,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村莊時,正式開始了。

清冷了一夜的村莊,彷彿忽然間醒了過來。開場的鑼鼓聲、商販的吆喝聲、汽車的鳴笛聲交織在一起,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人們跺著腳、搓著手,圍在小吃攤前,口中呼出的白氣與鍋裡蒸騰的熱氣混合著,驅散了冬日清晨的寒冷。

2024年12月21日,冬至,在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京西靈山大集開幕。從北京一路西行進山的人們,和從河北出發、一路東進北京的人們,彙聚在靈山腳下,共同趕赴這一場鄉村集市。

12月21日,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京西靈山大集開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12月21日,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京西靈山大集開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連通京冀的山區

早晨6點多,劉鳳嬌從河北涿鹿縣出發,翻過北京海拔最高的山峰,一路走省道,大概1個半小時的車程,天剛亮的時候,恰好到靈山腳下不遠的下清水村。另外一位吹糖人的藝人,大概在同樣的時間,從北京市區出發,經西六環進入京蔚高速,大約40分鐘後,也到達了下清水村。

12月21日,京西靈山大集上吹糖人的非遺手藝人。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12月21日,京西靈山大集上吹糖人的非遺手藝人。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是一場聯合了京冀兩地多個鄉鎮的大集,京西的清水鎮、河北涿鹿縣謝家堡鎮、懷來縣孫莊子鄉、蔚縣暖泉鎮……

清水鎮位於北京西大門,和河北懷來縣、蔚縣、涿鹿縣等多個地區接壤,同處在蒼茫的太行山脈之間,永定河從山中穿過,京西古道連通著華北平原和塞北大漠。生活在山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往來不絕,並不因歷史的變遷而變得陌生。

在2023年的那場洪水中,最早到達清水鎮的救援隊伍,就是從河北懷來縣進入的。和清水鎮相鄰的許多鄉鎮,都曾經伸出援助之手。而當道路打通,也是涿鹿縣的遊商,帶著米面糧油和新鮮蔬果,最早重啟了山間的貿易往來。

在京西群山中,有許多固定或不固定的小集市,趕集的人們來自許多地方,有北京市區的,也有京西各個鄉鎮的,還有河北各縣的,甚至有人只是偶爾路過,在鄉間邂逅一場小小的集市,也可能會停下來,買一點山裡的特產。過去許多年來都是如此,一片路邊的空地,一個村里的小廣場,都可能成為人們互通有無、添置日用品的場所。

靈山腳下的集市

冬天的山區,早晨格外冷。下清水村的人們依然早早起來,走出溫暖的屋子,打掃乾淨場地,重新整理攤位,準備好鑼鼓,扭秧歌的人們開始化妝、換衣服……

頭天夜裡刮了半夜大風,早晨起來,風停雲散,站在山穀中抬頭遠望,天藍得像洗過一樣,四周的群山、暗色的鬆柏,和湛藍的天空連在一起。

擺攤的人們三三兩兩地到來,一邊哈著氣,一邊打著招呼。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許多年中,都在同一片山裡趕集,總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上午八點半,鑼鼓聲響起,中間的空地上,人們扭起秧歌,宣告集市正式開始。空地一側,一個小小的「南瓜保齡球」遊戲吸引了許多逛集市的人,打成捆的秸稈摞起來,壘成兩個兩米多長的通道,秸稈上放著南瓜、玉米等。通道的一頭站著人,另一頭是碼放標準的白色木瓶,一個黑色小球充當保齡球,只要打倒全部木瓶,就算遊戲勝利。不過,很少有人在乎勝負,扔球的姿勢也五花八門,有人擦著地面把球扔過去但並沒有成功,有人像投籃一樣扔球可惜拋出了通道……

寒冷的早晨,最受歡迎的還是各種美食。清水鎮特產的豆腐,與水庫魚燉成一鍋,熱氣和香氣飄出老遠。來自河北蔚縣暖泉鎮的糖麻葉、淶水縣九龍鎮的驢打滾,還有涿鹿縣礬山鎮的肉夾饃、謝家堡鄉的炸油糕,不斷喚起人們兒時的記憶,也上演著一場色香味的聚會。

12月21日,京西靈山大集上聚集了眾多河北特產。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12月21日,京西靈山大集上聚集了眾多河北特產。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洪水後的新廣場

太陽越來越高,一點點逼退山野里的寒氣。越來越多路過的人們停下腳步,加入這個大山裡的集會,小小的市場,漸漸有些熙熙攘攘的氣象了。

集市就在國道旁邊的廣場上,沿著河岸一路延伸,細長又有些彎曲。以前,這裏並不是廣場,更不是集市,而是一片農田,種著蘋果、藜麥、玉米、南瓜、冬瓜等。

玉米是山裡的老品種,玉米稈很高,結出的玉米細長、金黃,有些甚至帶點紅色。藜麥則是新品種,是村里引進的新作物,整個莖葉都是彩色的,到了秋天成熟時,紫紅色的麥穗沉甸甸地垂著頭,一眼望去,一片豐收景象。村里還建了大棚,種各類時令蔬菜,路過的人可以下地採摘……

在2023年的那場洪水中,沿河的土地和道路都消失了。後來,人們重新砌起河堤,填平洪水留下的壕溝,僅半年多時間,就重建了家園。只是多年種熟的土壤再也回不來了,重新修葺的平地不再適合種植,於是這裏變成了一個廣場,平時供村民們休閑,定期作為大集的場地。

下清水村原來沒有集市,從農田到廣場,從廣場到集市,洪水改變了村莊的面貌,讓這個深山裡的村莊,不得不重新尋找發展方向。村支書王進生有許多新計劃:沿著河邊的廣場,可以定期開集市;而廣場另一側,沿著國道的民居,則可以改成一個小小的商業街,藉著集市和國道的便利,為村里添一處新的產業。

集市設置了美食、非遺體驗、特產等不同區域,圖為非遺體驗區。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集市設置了美食、非遺體驗、特產等不同區域,圖為非遺體驗區。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冬日裡的鮮花餅

新產業不只有集市,在下清水村後的山穀中,一座現代化的大棚里,種植著許多可以鮮食的菊花。2024年冬天到來之前,第一茬鮮食菊花剛剛長成。

山穀有個名字,「清浪花穀」。許多年前,這裏原本是一座開採煤礦的山穀,煤礦關停後,村里修復生態、整理山林,沿著山穀建成層層疊疊的梯田,種滿鮮花和莊稼,變成了一座農業休閑的山穀花園。十多年中,它已經成為京西深山裡的景點之一,春夏秋三季各有風景,每年都有許多人進入山穀,為村莊帶來新氣象,也為村民們增添了收入。

洪水之後,花穀中有了新產品——鮮食菊花。深秋季節,大棚中開滿了紅色、金色、粉色的花,人們可以徜徉於花間,也可以摘下一片,品嚐花瓣的味道。如今,鮮食菊花還做成了鮮花餅等各種產品,在集市上正式亮相,成為村里的新招牌。

從2024年初開始,這個洪水之後建立的集市就固定在每週六開市。一年下來,從只有少數攤位,到如今擴展成大集,從本地人買賣貿易,到北京河北的商販、手藝人們聚集,集市漸漸成為京西深山中溝通京冀的橋樑。而隨著京蔚高速即將實現全線通車,未來或許會有更多人彙聚在這裏。

在清水鎮,許多新的活動還在不斷開啟。比如這個冬天,靈山上的「北京雪鄉」可能會成為冬日休閑新的目的地。而在下清水村,王進生也在思考,一個定期開市的大集會給村莊帶來怎樣的變化?村莊除了提供山鄉特產和田園情懷,還可以為趕集的人們準備些什麼?王進生和村里人已經在花穀中種滿了油菜花,明年開春時,那裡將是一片花海;他還想著,如果把大棚改成暖棚,趕集的人們就能在冬天看到盛放的鮮花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