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光無限 稻穀飄香

吉林省榆樹市多措並舉,推動糧食產量邁向更高台階——

「豐」光無限 稻穀飄香

本報記者 汪誌球 孟海鷹 門傑偉《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23日 第 05 版)

秋去冬來,黑土地上一年的耕耘沉澱為豐收的喜悅。窗外飄起小雪,吉林省榆樹市農民高叢坤在家中細數今年的收成,笑逐顏開。「自家土地的產出,加上合作社的薪金,攏共能有近10萬元。」高叢坤說,「從前做夢都沒想過,收自家地還能拿工錢。」

2023年,榆樹市糧食產量達到31.25億公斤,連續20年位居全國縣(市)第一位。糧食高產豐收的背後,是榆樹市大力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生態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的久久為功。

社會化服務,增產又增收

「老高,你家這1坰(1坰等於1公頃,15畝)多的地包給我唄,連成大地塊、用上新技術,收成指定比現在多。」9年前,榆樹市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佔有找上門說的話,高叢坤記憶猶新,可當時他壓根不信,一口回絕。

作為從小在地裡摸爬滾打的「老把式」,高叢坤最信得過的就是自己種糧的手藝。但到了來年玉米摘棒的時候,他卻傻了眼:同樣大小的地,合作社咋就能打出更多糧?純利潤咋就能高出一倍?

「增產又增收的秘訣,在於社會化服務模式下,科學種田方法的綜合運用。」合作社倉居里,馬佔有望著堆成小山的玉米合不攏嘴,細數種田賬。「一方面,密植玉米品種、智慧農機具、水肥滴灌一體化種植等新技術的應用,讓糧食產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合作社統一採購種子化肥、提供農機服務,大大降低了成本。」馬佔有介紹,一升一降,每坰地純利潤至少增加3000元。「這幾年,吉林省玉米單產第一的地塊都在我們合作社,每坰地產量最高達4萬斤以上。」

馬佔有的底氣,離不開榆樹市得天獨厚的產糧稟賦。作為吉林省第一黑土資源大縣,榆樹市地處鬆遼平原腹地、鬆花江畔,現有耕地580餘萬畝,黑土地佔耕地面積的98.2%,且位於氣候等條件適宜玉米生長的「黃金玉米帶」上。

然而,榆樹市也曾為諸多問題苦惱——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嚴重,「種地的人」青黃不接。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不夠,大農機、高科技只能望「地」興歎。在這樣「小散亂弱」的農作模式下,農民種糧與增收致富還有一定距離。

在馬佔有看來,想要破解「地由誰來種」「種糧怎麼掙錢」等問題,科技賦能下的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是條好路子。從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來,馬佔有一直奔著這條路走。

「像老高這樣的農戶,我們採用社會化服務的方式來帶動。」馬佔有坦言,農民對土地有感情,但對土地流轉也有顧慮,於是合作社從2016年開始逐步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地還歸農民,由合作社來種,消除「老高們」的後顧之憂。

「花更少錢打更多糧,還解放勞動力,誰跟好收益過不去?」高叢坤說,看到實打實的糧食後,他二話不說加入了合作社,光土地流轉的租金一年就有2萬元左右。如今他更成了合作社的農機手,把自家的農機開到合作社的土地上,一年薪金6萬多元。原先農機幹完自家活就成了閑置的「鐵疙瘩」,現在在合作社的統籌下充分利用,農機不停、天天掙錢。年年秋收時,除了自家地,還組團去周邊縣市「收秋」。

截至目前,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共流轉303公頃耕地,為約1200公頃的耕地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社會化服務。放眼全市,規模經營主體達19660家,規模經營土地18.4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一半以上。

農業新技術,高產又高效

「今年又是個大豐收!」說起收成,榆樹市保壽鎮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禹慶眉飛色舞:「今年每坰地產量平均在2.2萬斤以上,足足比去年增加1000餘斤。」

從2013年成立合作社至今,徐禹慶是現代農業的實踐者與受益者。「合作社剛成立時只有7坰地,每坰產量也就1.8萬斤左右。」徐禹慶說,如今,合作社流轉土地132坰,翻了近20倍,產量也增了近20%。

糧食增產背後,是現代農業模式的強大支撐。「拿秋收來說,過去人工收地,一天只能收1畝地。如今大農機一開,一天足足收4坰多,作業效率翻了幾十倍。」徐禹慶說,「收」只是種地的一個環節。如今耕種管收全流程作業都已實現了機械化。

農機提效率,增收靠科技。「在我們合作社的稻田里,平常是看不到水的。」徐禹慶介紹,在吉林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支持下,合作社採用了水稻地膜覆蓋技術,保持土壤濕度、提升土壤溫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農業科技的應用不僅讓原有的農業模式提質增效,也為合作社開拓出創收新路。「鴨稻共生、稻蟹綜合種養等技術的應用,成為合作社收入的一大來源。」徐禹慶說,水稻田里養水產,不僅鬆動了土壤、留下了肥料,而且水稻質量和價格顯著提高,平均每噸大米增收400多元。同時,水產品本身也成為田里的新「聚寶盆」。「拿養鴨來說,我們現在推廣了50坰鴨稻共生田,今年純利潤在14萬元以上。生態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來源」。

更令徐禹慶高興的是,隨著現代農業模式的發展,越來越多「新農人」選擇回到家鄉,端起農業「這碗飯」。「現在合作社入駐了3名大學生,他們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操作新型智慧農機具更方便。」徐禹慶說。

補貼力度足,產業空間廣

「秋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我們還得在儲糧、翻地上下功夫。」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大院內,馬佔有指著眼前數十米高的糧食烘乾塔說,「這座糧食烘乾塔是合作社今年新建的,收來的糧食可以在塔內烘乾水分,賣更高價。」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對馬佔有這樣的經營者來說,除了要把地種好,更要著眼長遠發展。如此一來,建設糧食烘乾塔、推動保護性耕作、購置更新大型農機具等大部頭支出必不可少。一來一去,合作社能賺錢嗎?

「去年我們合作社的純利潤超100萬元。不僅如此,各項政策也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掰起手指頭,馬佔有一筆筆算起賬:今年這1500多坰土地,社會化服務補貼60多萬元,保護性耕作補貼90多萬元,苗期深鬆補貼20多萬元,榆樹市免費為土地提供飛防作業服務……「還有近年來一直髮放的農機購置補貼。」馬佔有說,如今合作社共有95台套農機具,大家越干越起勁。

與此同時,榆樹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村經濟增加值,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糧榆樹公司從玉米到澱粉到糖到檸檬酸年轉化玉米79萬噸;榆樹大米白金品牌已成為亮麗名片,大型水稻加工企業38家;榆樹豆製品企業總產值4.8億元;榆樹年產白酒20萬噸;畜禽加工規模不斷壯大,全市養殖大戶1159戶……

「榆樹市正緊扣‘糧頭食尾’打造全產業鏈,由賣‘原字號’更多向賣製成品轉變,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促進聯農帶農和共同富裕。」榆樹市委常委、副市長閆偉介紹,中糧、國投生物、京糧、華澤、燦盛、泰國正大等一大批企業集團相繼落戶,目前全市正著力打造玉米化工、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飼料、畜禽加工等農產品加工產業群體和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榆樹的使命擔當。」榆樹市委書記吳威表示,榆樹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未來將繼續為種好「中國糧食」、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多榆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