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24·山東改革創新者說②丨一張「量體裁衣」的研發清單
編者按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改革創新成為各行業各領域的主題主線。今年以來,山東聚焦重點領域、突出關鍵環節,探索創新、狠抓落實,展現出新作為、取得了新成效。本報推出「突破2024——山東改革創新者說」全媒體聯動報導,省市黨報記者深入企業車間、生產一線,通過人物親曆、記者觀察講述改革創新故事。敬請關注。
「今年,濟南二機床一體化壓鑄零件加工設備累計銷售50多台,國內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說起今年的成績,史軍的臉上充滿驕傲,「我們的項目獲得了2023年度山東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這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大事、喜事。今年,我們開發出了第二代產品,精度更高,速度更快。」
史軍是濟南二機床集團數控機床公司(以下簡稱「濟南二機床」)的總工程師,他們獲獎的項目是「新能源汽車大型一體化鋁合金壓鑄零件自動化加工及裝配線」,這是國內首台套一體化壓鑄大型零件加工設備,有效降低了我國對進口設備的依賴。
嚐到了創新的甜頭,濟南二機床更加重視研發的針對性。「今年,我們為弗迪精工等用戶生產了50餘台模具銑設備。」史軍說,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速度特別快,這意味著對「模具」的需求也大,針對這一特點,濟南二機床創新研發新一代模具銑,「研發‘清單’一定要聚焦客戶所需,量體裁衣。2024年,我們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7%以上,還推出了高速單龍門五軸加工中心、新型萬能銑頭等新產品,產品矩陣不斷豐富,為市場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
在濟南二機床D8數控機床裝配車間內,機器轟鳴,一台高速雙龍門五軸加工中心正在進行最終的調試,兩個五軸頭騰挪閃轉,不到8分鐘,一個大型一體化鋁壓鑄零件便加工完成。
「高速雙龍門五軸加工中心是該項目的核心產品,主要用於汽車前機艙、後地板、電池殼等零件的高速、高效加工,能夠實現零件的一次裝夾六面加工。」史軍介紹,一條完整的生產線包含4到6台加工中心,9到12台六軸機器人,20多個工位。
史軍介紹,目前濟南二機床的大型衝壓生產線佔據國內汽車衝壓市場份額的85%以上,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理想、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都是用濟南二機床的大型衝壓設備,2023年濟南二機床產值突破百億元。
穩坐汽車衝壓領域「頭把交椅」的濟南二機床,為何要瞄準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一體化大型壓鑄零件加工設備?
史軍介紹,傳統汽車製造工藝流程分為「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個環節,其中汽車車身的製造工藝,一直都是以「衝壓+銲接」為主,而新能源汽車採用的則是更先進的一體化壓鑄工藝。
「將數十個乃至上百個零件合而為一,在提升生產效率節省材料和人工成本同時,還能在安全、輕量化、續航、能耗、空間等方面帶來實打實的升級。」史軍說,目前一體化壓鑄工藝在新能源汽車製造過程中,已非常普及。
然而,因一體化壓鑄產品的整體尺寸較大,加之對精度和效率要求高,之前我國對一體化壓鑄產品的加工設備全部依賴進口。為攻克這一難題,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濟南二機床決定全力投入研發,在這一領域實現突破。
史軍回憶,憑藉濟南二機床雄厚的技術積澱和團隊上千次的嘗試,曆時1年多,終於突破了直驅電機高速直驅關鍵技術,配置濟南二機床自主研發的五軸頭,研發出第一代高速雙龍門五軸加工中心。
2023年11月,濟南二機床向吉利汽車順利交付了3條一體化壓鑄零件自動化加工及裝配線,在寧波吉利汽車極氪工廠正式投入運行,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一體化壓鑄零件加工設備實現了「濟南造」。
「單條生產線基本可以滿足年產20萬輛汽車產能需求。」史軍稱,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將有效推動國內壓鑄加工裝配行業成熟應用,預期未來3到5年,將形成50億元至70億元的壓鑄加工裝配產業規模。
從成功研發出中國第一台龍門刨到中國第一台機械壓力機,從生產出中國第一條全自動衝壓生產線再到研發出國內首台套新能源汽車大型一體化鋁合金壓鑄零件自動化加工及裝配線……史軍說,濟南二機床將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為用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為新能源汽車發展貢獻力量。
( 大眾新聞記者 孫業文 通訊員 曾朋範 濟南日報記者 張素芬 )
今年是山東先進製造業「攻堅提質年」。一年來,在生產車間、項目現場,從省內到省外,我見證了許多企業向新而行的努力。將每個增長點、動力源的創新畫面勾連,呈現出的正是山東製造「引擎」加速、活力奔湧的新氣象。
幫疑難雜症找病因、提升用藥精準性……這是質譜技術的重要作用。臨近年末,山東英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明年,企業自主研發的更便捷、成本更低的小型質譜儀有望落地,更多百姓將從中受益。
像英盛生物這樣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小巨人」企業,山東已有1000多家。一年來,山東推動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資金鏈和產業鏈融通發展,全力激發每個經濟「細胞」的創新活力。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大而強」的平台刷新創新「答卷」,引領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小而精」載體則帶動企業提升創新活躍度,每年實施的約3000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有力抓手。
過去,五得利集團臨沂麵粉有限公司的次二粉銷往飼料廠,接入工業互聯網後企業發現它其實還是板材黏合劑的必要輔料,由此打開建材行業新銷路。看似不相幹的行業也能跨界合作——這一年來,寫著最「有勁」的稿件往往都取材於製造業安上數字「引擎」後產生的「魔法」效應。
先進製造業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的融合。今年,省委、省政府圍繞數字經濟頂格發佈兩份重磅文件,展現出搶抓數字時代風口的堅定決心。在產業、企業兩個層面上,山東同步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智能製造新路徑,全省已累計認定「產業大腦」80個,培育「晨星工廠」4220家。依靠數字轉型提升效益、搶抓機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自覺選擇。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產業新技術深化應用,一批成長自山東本土製造業土壤的數字企業加速在全國乃至全球拓展版圖。12月初,我在現場見證了海爾卡奧斯與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陝西延長石油集團共同打造的延長雲享工業互聯網平台發佈,借此平台,海爾卡奧斯進入打造集團級服務平台的新階段。相信不久後,由此沉澱的經驗會將數字技術對生產要素、勞動過程的改造強度與廣度都提升到新層次。
作為記者,一年來,僅能將山東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部分片段擷取成稿,而對當中每位參與者來說,精彩畫面之外,難免遭遇壓力、困惑與迷茫。但這也正是「先進」的含義:「先進」是個動態發展過程,要攻克一個個目標,敢於把握歷史主動、邁向更高水平。始終向著發展更高峰衝刺,這是山東先進製造業的使命。
(大眾新聞記者 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