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回收企業金晟新能源衝刺港股IPO,千億藍海何時風起
鋰電池回收產業再傳新動態。據香港交易所披露,廣東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於12月20日遞交了招股書。
金晟新能源號稱是全球第二大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截至去年再生利用退休三元鋰電池的綜合能力達到每年10萬噸。公司正計劃於2025年進行擴產,將每年處理退休三元鋰電池的能力提升至28萬噸。
鋰價巨震下,金晟新能源尚處於虧損狀態。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楊豔秋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於回收企業來說,鋰價保持穩定(不下跌)很重要。回收企業判斷是否盈利是分階段的,需要看三方面,第一是鋰價是否穩定,第二是所能收到的廢料量水平,第三是看下遊需求能否持續高增長。
鋰電池回收雖然是藍海,但同樣存在隱憂。金晟新能源戰略發展部部長胡林林曾用「狼多肉少」形容當下的電池回收市場,指目前許多動力電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規市場分流。
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關曉晴此前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退休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的基礎共性標準亟須出台。
半年估值三變,鋰價巨震下今年上半年仍虧損
金晟新能源的實際控制人為「李氏兄弟」李森、李鑫、李堯、李炎及李汪五人。公司前身成立於2010年,其時主要從事硫酸鎳生產及銷售,2014年成立子公司江西睿達從事鋰電池回收,2021年後獲工信部認定為鋰電池再生利用以及梯次利用「雙白名單」企業。
招股書顯示截至目前金晟新能源共完成A輪、B輪、B+輪、C輪四輪融資,融資金額分別為1.3億元、3億元、6.1億元、3.2055億元,投資方包括中金、複星、達晨、國中、基石、廣汽等金融機構與產業基金。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招股書顯示今年下半年金晟新能源的投資方共發生過三次股權轉讓,三次公司估值均不同。今年7月股權轉讓時估值為62億元,9月漲至107億元,11月則再度降至76億元。
金晟新能源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已在廣東省肇慶、江西省宜春及贛州設有三個生產設施。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3年再生利用銷售收入計,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
截至2023年,金晟新能源再生利用退休三元鋰電池的綜合能力達到每年10萬噸,建成退休磷酸鐵鋰電池年回收能力達4萬噸的生產線與負極材料年回收處理能力達1.8萬噸的生產線。而為了保證行業地位,公司計劃在2025年逐步擴大生產設施的產能,以每年處理28萬噸退休三元鋰電池,這也是公司主要的資金需求之一。
從頻頻刷新歷史高點到跌落至歷史低點,鋰電池行業在過去數年間經歷了天上地下。鋰價的劇烈波動同樣折射在金晟新能源的利潤表上。
金晟新能源目前尚未扭虧。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期內虧損為1.47億元,2023年虧損為4.73億元
據招股書數據,中國內地退休鋰電池的平均價格由2019年的人民幣0.71萬元/噸上漲至2023年的人民幣2.31萬元/噸,復合年增長率為34.3%,2022年則衝高至3.25萬元/噸。
金晟新能源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業績受到碳酸鋰、硫酸鎳及硫酸鈷市價的影響,產品的現行市價下降會對收入及毛利率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相較2022年實現毛利,公司2023年錄得毛虧損主要原因為儘管碳酸鋰、硫酸鎳及硫酸鈷產品的銷量當年有所增加,但產品的價格卻持續大幅下降。而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虧損較上年同期收窄,則主要由於今年上半年碳酸鋰及硫酸鎳的價格相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較為平緩。
「對於回收企業來說,是否盈利是分階段的,需要看三方面,第一是鋰價是否穩定,第二是所能收到的廢料量水平,第三是看下遊需求能否持續高增長。」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楊豔秋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明年鋰價格行業基本已經達成共識,寬幅震盪區間是5萬至10萬元。當下鋰價雖然比較低,但是相比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價格已經穩定不少,對於回收企業來說,鋰價保持穩定(不下跌)很重要。再加上今年下半年國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帶來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拉動鋰電池出貨量實現了較大增長,這種增長同樣也拉動了回收端產出物出貨量的增長,濕法廠開工率提升明顯,虧損也有一定程度的縮窄。
金晟新能源預計2030年中國內地退休鋰電池的平均價格將達到人民幣1.78萬元/噸,2023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7%。
規模有望突破千億,「狼多肉少」市場仍待規範發展
2024國際鋰電新能源產業大會發佈的《2023中國鋰電產業發展指數(遂寧指數)》指出,中國即將進入鋰電池退休增長期,預計到2030年鋰電池回收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6%,廢舊鋰電池回收量將超過100萬噸,相當於2022年的約5倍。
藍海之下,尚有隱憂。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截至2023年,我國新能源車動力電池規範化回收率不足25%。預計到2030年,動力電池退休量將達到350萬噸。退休動力電池被規範處理是可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但不規範的處理卻會引發環境和安全的重大隱患。
金晟新能源招股書提到,目前中國內地退休鋰電池的再生利用量小於所有市場參與者的總再生利用能力。金晟新能源戰略發展部部長胡林林在今年3月的一次行業活動上用「狼多肉少」形容當下的電池回收市場,指企業方在諸侯割據,群雄逐鹿,而來料中退休動力電池佔比過低。
胡林林提到,2023年1至12月廢舊鋰電回收量累計達502385噸,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符合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白名單企業有156家,但天眼查顯示,國內動力電池相關回收企業註冊超過4萬家。這就意味著目前許多動力電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規市場分流。
「從經濟角度來看,鋰電池回收或許難以獲得豐厚利潤,但從環保的角度,這件事是必須要去做的。」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關曉晴此前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儲能電站起步較晚,國內的電池回收企業多是以動力電池為主,將其進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然而在目前階段,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經濟效益不如三元鋰電池理想,如果碳酸鋰價格過低,回收成本有可能高於市場購置新碳酸鋰。
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完善政策體系的建設不可或缺。關曉晴認為,目前退休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的管理政策文件對行業做出規範性要求,但缺乏一定實操性,基礎共性標準亟須出台。此外已發佈實施的標準主要聚焦在前期處理環節,安全性能判別、分選重組及再退休等後續階段規範標準研製相對較少。其次,是我國現有回收利用標準尚未充分考慮電池全生命週期的低碳化要求,需加快相關環節標準的研製。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