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澳和鳴奏佳音(慶祝澳門回歸25週年)
冬日的嶺南沿海,和暖而清爽。
清晨,家住橫琴澳門新街坊的繆永銳駕車直奔橫琴口岸,片刻之後,便能到達他在澳門氹仔島開辦的診所,開始一天的工作。
95後繆永銳是澳門人,如今在橫琴安家落戶。「我跟父母一起時住澳門,平時回自己橫琴的家。」繆永銳說,「其實,兩個家就是一個家,從氹仔診所回橫琴,甚至比到澳門半島還方便。」
「兩個家就是一個家」,許多在橫琴、澳門兩地生活的居民感同身受。2009年,中央決定開發橫琴島;2021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成立;今年3月1日,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琴澳一體化」開啟發展新篇章。
拓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新空間」
澳門傳統的經濟結構,以旅遊博彩業等為支柱。很多人不知道,澳門還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產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第四。
「澳門以研發優勢見長,但缺乏工業體系支撐,很多科研成果難以走出實驗室。」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麥沛然所說的情況,隨橫琴開發建設發生了轉變。
與澳門大學一路之隔,便是澳資企業聚集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麥沛然的學生、澳門大學博士後陳天藍從這裏起步。聚焦數字型微流控技術的產業化應用,陳天藍創辦的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後開發了醫療檢測、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系列產品,成為澳門大學首家通過技術轉移成功孵化的科技企業。
6年間,陳天藍的團隊從最初的3人擴充到百餘人。「橫琴不僅有土地、資金、人才、政策等優勢,同時背靠珠三角完善的產業鏈、龐大的應用市場,為澳門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現實路徑。」陳天藍說,經過多年積累,他們終於從實驗室走到了生產線,眼下正進行更大規模市場推廣。
目前,創業穀內有許多澳門青創項目。「實踐證明,‘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路徑,大有可為。」麥沛然深感,在這個路徑中,澳門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找到強力支撐。
多元發展,正是國家開發建設橫琴的初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橫琴,為橫琴發展把舵定向。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全新的體制機制,將澳門、橫琴推向產業共建、發展共融的新階段。
合作區已建有橫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等平台載體,集聚了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以及澳門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2023年8月,合作區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以「子基金投資+重點項目直投」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聚集橫琴,聚焦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等「四新」產業,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前三季度,橫琴「四新」產業增加值達216.03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7.8%,提前完成合作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澳資企業總數超6500戶,產業增加值達26.29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3.2倍。
產業壯大,人才逐夢而來。2017年,澳邦藥廠有限公司技術發展總監劉帝恒進駐剛完工不久的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借助園區幫助,對部分產品進行了升級。產品投放市場後,廣受好評,還打開了莫桑比克等葡語系國家的市場。
如今,在澳邦製藥(橫琴)有限公司的辦公區,擺放著一款名為「馬交牌千里追風油」的藥品,包裝盒上「澳門監製」的標誌格外醒目。《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在澳門審批和註冊、在合作區生產的中醫藥產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許使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或「澳門設計」標誌。馬交牌千里追風油,正是「橫琴生產+澳門監製」的首個藥品。
小小標誌,是兩地發展融合的見證,為澳門中醫藥企業在合作區擴產增量打開了空間,也為澳門創業青年打開了廣闊空間。截至今年11月,橫琴已累計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898個,其中澳門項目815個。
打造居民宜居宜業「新家園」
繆永銳在中山大學學醫,研究生畢業後,成了澳門、橫琴兩地執業的皮膚科醫生。每週一週二在橫琴的診所上班,週三週六去澳門的診所出診。他居住的橫琴澳門新街坊,是橫琴首個為澳門居民打造的綜合民生工程,環境優美,配套齊全。
跟著繆永銳四下閑逛,澳門政務24小時自助服務中心裡,新款遙距服務櫃檯、自助辦證機、自助領證機等設備一應俱全,居民可以「跨境辦證、通辦通取」;社區衛生站按澳門模式建設,由澳門工作人員運營;澳門街坊總會進駐,組織澳門社工為「新街坊長者中心」的老人舉辦活動、興趣班,還組織上門探訪、社區辦事等,累計服務3萬多人次;9月3日,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開學,將提供從幼兒園至高中的「一條龍」教育服務……目前,橫琴澳門新街坊已售出超1300套住宅,500多戶居民入住。
「各項服務不只是趨同於澳門,甚至超越澳門了!」90後澳門女生黃茵2019年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註冊成立了公司,去年底在澳門新街坊買房定居。
今年1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橫琴醫院開業,擁有12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9月12日,醫院新院區封頂,編製床位1000張,將建設成為集醫療、保健、科研、教學於一體,符合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標準,與國際接軌的綜合性公立醫院,為琴澳居民提供更加強有力的健康保障。
從蔥蘢的橫琴山那頭,清新的海風徐徐吹來,輕柔地撫過天沐河面,賽艇愛好者在河上展開競逐,槳板激起雪白浪花……美麗生態、品質生活,疊加優質民生服務,吸引更多澳門人在橫琴樂業、安居。截至今年10月底,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6863人,就業人數達5297人,同比數別增長17.1%和6.4%。
建設便利要素順暢流動「新高地」
在澳門大學上完課,15分鐘後,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長陳國凱便來到橫琴辦公室。「口岸通關‘絲滑’順暢,人員進出十分便利。」他感慨,琴澳兩地日益「同城化」,便利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動,一體化發展步步進階。
「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跨境車輛「一次排隊,集中採集,聯動放行」……3年多來,橫琴口岸出入境人員、車輛分別超4890萬人次、572萬輛次,同比數別增長104.1%、102.2%。快捷跨境的背後,既是頂層設計下的制度創新,也離不開廣東直面「灣區所向、港澳所需」,與澳門合力打通堵點,推動規則銜接和互聯互通。
合作區成立3年多來,有關部門陸續出台雙「15%」稅收優惠、「海關20條」、「橫琴金融30條」、赴澳旅遊「團進團出」及「一週一行」措施等支持合作區發展的政策文件30餘份;廣東省下放182項省級行政職權,賦予合作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琴澳和鳴,協力探索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共同答好合作區「一國兩制」實踐新題。3年多來,粵澳兩地政府工作人員共同辦公、共商共議,同頻共振、同題共答,組織召開管委會、執委會會議79次,粵澳共同決策開發建設重大事項476項,推動合作不斷向更廣闊領域邁進。「來到橫琴3年,我感到‘四共’新體制正漸入佳境。」來自澳門的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局長曹晉鋒評價。
「蛋撻、水果、豬肉脯,下班後打包的一份盒飯,都能從澳門帶到橫琴。」大半年前,對此還感覺很新鮮的澳門居民黃先生,如今已習以為常。
3月1日,在中央支持、粵澳雙方共同推動下,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一線」的澳門、橫琴之間,「允許攜帶相關動植物產品進入合作區」的優惠政策,讓居民的「雙城」生活既有速度又有溫度。
分線管理後,規則和標準的「軟聯通」不斷引領琴澳一體化發展邁入新階段。除了車暢人旺以外,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落地實施,進口支付人民幣境外直接購彙、跨境人民幣賬戶融資等業務先後落地,合作區與境外資金跨境流動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
經「一線」橫琴口岸從澳門進入合作區的貨物免保稅政策進一步拓展,助力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截至目前,已有約100家企事業單位獲免稅進口主體資格,涉及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業、文旅會展商貿業等多個重點產業。口岸附近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承接數百個來自澳門大學3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產學研轉化項目。
背靠廣東,攜手澳門,橫琴在建設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道路上,闊步前行。(本報記者 胡健 賀林平 洪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