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薛濤:推進空氣汙染治理,減少兒童暴露於有害環境的風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陶野)近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在京舉辦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主題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升級 協同發力」。論壇現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代表研究團隊,分享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主要發現。《報告》由北京大學空氣氣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 ARCH)研究團隊編製,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提供支持。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 圖/主辦方供圖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 圖/主辦方供圖

根據空氣汙染健康效應的相關研究,空氣質量改善的邊際效應在低濃度區間更大,因此空氣治理後期對應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如果第三個行動計劃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順利實現,預計健康改善的幅度將超過暴露改善的幅度。不過,當前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放緩,2023年的人群PM2.5暴露與第三個行動計劃目標間仍存在差距。

《報告》建議,未來持續推進大氣汙染精準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點區域的同時也嚴防非大氣汙染重點防治區的汙染反彈問題,並對西岸內陸地區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關注。只有全面達到並站穩第三個行動計劃目標,並在未來持續邁向更具雄心的空氣質量管理目標,才能迎來清潔空氣行動的健康效益「紅利期」。

根據《報告》評估不同經濟水平地區人口規模與結構、以及不同人群因PM2.5暴露導致的過早死亡風險差異,經濟水平越高的地區,人口規模越大,與PM2.5暴露相關的成人和嬰兒過早死亡負擔絕對值也相應更高。但在不同經濟水平地區人群內部,空氣汙染導致過早死亡風險在不同年齡人群中的分佈存在差異。總的來說,空氣汙染導致的兒童死亡主要集中在低收入人群,且這種不均衡趨勢有增大傾向。低收入地區往往基本醫療服務和健康資源匱乏,為逐步緩解低收入地區兒童的疾病負擔,建議一方面,可以提升營養支持和擴大預防性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確保兒童獲得必要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持續推進空氣汙染治理,減少兒童暴露於有害環境中的風險,推動社會福祉的普惠與提升。此外,可以加強嬰幼兒早期健康干預機制,強化兒童聚集場所的空氣質量保障等措施進行多層次干預,也可為兒童創造長期健康福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