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對華科技戰難阻美企接近中國
【日媒:#對華科技戰難阻美企接近中國#】《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3日刊登題為《中美科技戰的2025:國家碰撞、企業接近》的文章,作者是太田泰彥。文章編輯如下:
聽到「雲」這個詞,您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名字呢?或許是Google Drive、iCloud和OneDrive之類吧。就是智能手機或電腦屏幕上顯示成雲朵的那個圖標。
成為雲服務基地的是數據中心。「狼吞虎嚥」般汲取海量數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也在數據中心這個「巢」中成長。這個「巢」里裝滿了芯片。換言之,芯片就是數據的「化身」。
這裏存在著世界各國展開激烈的芯片競爭的本質。因為即使無法捕獲虛擬空間中無形的數據,如果利用存在於物理空間中的芯片,就可以對貿易實施管理,對工廠加以控制。
為了應對與美國的競爭,中國正在增強數據處理能力。
2022年2月,中國啟動了建設信息基礎設施的「東數西算」工程,計劃推動原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等東區地區的數據中心分散到多個地方。
無論是美國五大科技企業GAFAM(Google、蘋果、Meta、亞馬遜和微軟)的服務,還是中國的「東數西算」工程,如果沒有先進的芯片都無法實現,也不可能開發出尖端AI。正因如此,世界各國才將芯片定位為戰略物資,竭盡全力在國家層面加以管理。
美國政府為防止芯片產品和技術流向中國,建立了很高的出口管製壁壘。與此同時,它還試圖將擁有最尖端技術的企業吸引到美國本土建廠。台積電、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就是代表性事例。
如流水般源源不斷注入補貼的不僅僅是美國。還有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各國,英國和印度,以及以新加坡為首的東盟各國。台灣、南韓和日本想要實現的目標也都相同。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雄心勃勃,希望在自己境內擁有製造先進芯片的能力。而且,各國和地區與美國之間還存在微妙的競爭關係。日本設立政策性企業Rapidus,也是為了讓日本在技術上實現自立。
由於無法從國外獲得先進技術,中國正在加快自主研發高性能芯片。涉及的對象不僅包括芯片本身,還包括製造設備、材料、設計工具和各種軟件。
憑藉AI芯片迅速發展起來的英偉達公司的舉動,印證了與中國融洽相處的美國企業的應變能力。據稱,雖然美國政府限制AI芯片的對華出口,但英偉達開發了包含新一代尖端技術、略微降低性能、不違反規定的中國市場特供型號。
為英偉達製造芯片的是台積電。也就是說,即使在科技冷戰的背景下,中美產業也有著切不斷的關係,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供應鏈也沒有中斷。對全球芯片製造商來說,中國至今仍是最大的客戶。
蘋果公司也不例外。負責該公司產品組裝的富士康雖然一度表現出要撤離中國大陸的姿態,但據稱在觀察情況的同時,又再次擴大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
政府擔心國家的貿易逆差,但又不得不傾聽企業的聲音。2025年,區別使用「真心話」和「場面話」的美國科技企業的實際情況將浮出水面。
如果美國國內的實際情況被廣泛知曉,日本、南韓和歐洲的企業也將毫無顧忌地對中國進出口。
圍繞芯片的中美科技戰,看起來是兩個大國為壟斷技術而展開對決的單純格局。但是在這背後,被貼上「西方」標籤的各國政府競相在國內擴大補貼規模,在中國市場上搶佔產品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