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錢、去班味、終身學習等6大熱議話題解析2024新趨勢
2024,世界依舊在飛速變化。無數熱點湧現,新的話題層出不窮。
搞錢、人生曠野、去班味、停止內耗……這些被廣泛熱議的話題背後,是那些看似與眾不同的群體,是或許你從未在意的趨勢現象。社會正在悄然發生你可能不知道的異樣趨勢。
年末之際,騰訊新聞聯合新京報、數說故事發佈《2024熱議話題人群新趨勢報告》,圍繞過去一年的高討論熱點話題以及高增長趨勢話題,以社媒大數據透視大眾行為與情感趨勢。
我們從時代趨勢的背後,尋找那些「異」樣的群體。從他們的身上,瞭解從「異中求變」的探索經驗,感受「向異而行」的精神力量。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同,見證世界如何「因你而異」。
01 搞錢:療愈經濟崛起,心靈按摩成趨勢生意
搞錢,是永恒的熱議話題。
從「斜杠青年」到「副業狂潮」,人們在討論搞錢的路上,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先,從相關話題討論人群來看,70後重回「賽場」,借助短影片、直播等新形式,打開了搞錢的新局面。
數據顯示,70後成為討論相關話題下增速最快群體,增速達到42.5%。
從熱議詞雲可以進一步看出,短影片、直播帶貨等方式已經成為了搞錢的重要手段。
從相關話題的熱議關鍵詞來看,「心靈療愈」、「重養自己」等內容實現超高增長,「療愈師」成為相關話題下增速最快的關鍵詞。
數據背後正是療愈經濟的崛起。
所謂療愈經濟是指一種商業模式,它通過提供各類服務和產品,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恢復心理與情緒的平衡,促進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睡眠障礙、焦慮等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心靈療愈、助眠療愈等相關服務正在成為熱門需求。
據全球健康研究所數據顯示,當下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2027年達到8.47萬億美元。
2022年中國療愈市場規模52.6億元,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04.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5%。
從搞錢方式來看,與心靈療愈相關的頌缽、芳療、冥想等話題討論高速增長。
但與此同時,療愈經濟也在面臨規範性的挑戰,收費高、缺少標準、誇大效果等負面反饋也被網民頻頻提及。
除了療愈經濟,與寵物相關的如寵物代喂、寵物攝影、寵物殯葬等相關討論也呈現高增長趨勢,整體搞錢方式愈加多元化。
如果進一步探究搞錢相關的動機會發現,賺錢並不是唯一的目的,不同人群也有著異樣的追求。
比如創業人群更關注精神追求,他們往往擁有遠大的抱負,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
而轉行人群更關注職業的發展,除了行業發展受限的客觀原因,「重養自己」、「拒絕表演式工作」等追尋自我價值的目標也成為了他們的搞錢追求。
隨著對「搞錢」話題的進一步探究,我們也發現了不一樣的搞錢人。
比如紀錄片《你不瞭解的100種人》中為了「花生夢」而選擇創業的「花生博士」張曉軍。
(相關原帖示例)
從《變形計》爆紅的「真香哥」王境澤,靠版權收入年入百萬,如今選擇投身三農行業,通過短影片展現真實農村生活。
(王境澤回答原貼示例)
為了拍攝《里斯本丸沉沒》不惜「傾家蕩產」的導演方勵。
(相關報導原帖示例)
還有更多不同類型的搞錢「異」人,他們是搞錢話題下不同類型和動機的新人群代表,他們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在搞錢上帶來新的啟發和思考。
02 「發瘋」:不是真瘋,而是壓力背後的情緒疏解
「上勾拳!下勾拳!左勾拳!掃堂腿!迴旋踢!蜘蛛吃耳屎,龍捲風摧毀停車場!羚羊蹬,山羊跳!烏鴉坐飛機!老鼠走迷宮!大象踢腿!憤怒的章魚!巨斧砍大樹!徹底瘋狂!「
看到上面這段話,你是否也會有些疑問,這段語序混亂、表意不明的詞到底想要說些什麼?
其實,這就是當下互聯網上流行的一種情緒表達方式——利用極度誇張、無序、情緒飽滿的文字和句式來表達個人情緒和感受,也被網民稱為「發瘋」。
作為一個熱議的話題現象,「發瘋」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人群上來看,00後佔比達54.8%,是相關話題討論的絕對主力。70後和80後過去一年相關話題討論的增速也比較高。不只年青人,中年人也逐漸加入「發瘋大軍」。
圍繞熱議詞雲的探究,社畜、大學生是相關話題下討論聲量最大的關鍵詞,成為「發瘋」主力軍。而「職場」和「育兒」,逐漸成為兩大「發瘋」關鍵詞。
而通過進一步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62.3%的「發瘋」是為了穩定情緒以更好面對生活,而剩下37.7%則是出於接納自己和愛自己的目的。這表明所謂的」發瘋「並不是真瘋,而是長期情緒抑制下的壓力疏解。
「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偶爾發瘋來維持精神狀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下,要適時給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一個疏導出口。」———原帖示例
不同的壓力造就了多樣的「發瘋」方式,既包括現實生活中「大喊大叫」這樣的直接表達,也涵蓋了網絡上各種形式的「賽博發瘋」。
其中「已讀亂回」相關話題討論增長迅速,成為「發瘋」人群面對壓力最簡單直接的解決方式。
「發瘋表情包」、「發瘋文學」、「樹洞傾訴」等方式興起,成為過去一年增長較高的「發瘋」方式。
「發瘋」表情包:多借助電視劇/文學作品、萌寵表情包輸出情緒,此外混亂語言表達、自嘲等表情包形式也備受發瘋人群喜愛。
(相關表情包示例)
「發瘋」話術表達:以語序混亂、反常態或重覆表述方式反抗現實生活壓力,情緒感染力強。
(相關原帖示例)
而在這些看起來毫無邏輯的回覆背後,或許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面對一些缺乏邊界感、又無法直接拒絕的問題,選擇不再內耗自己。在消解問題的同時,也在消解問題背後所謂「正確答案」帶來的壓力。
而在「發瘋人群」中,我們也找到「異」人代表,比如熟練使用「發瘋文學」的大學生們,他們在學業和就業的壓力,借助不同的「發瘋」方式和表達,穩定自身的情緒內核。
(相關原帖示例)
03 人生曠野:不僅追求身體曠野,更要抵達精神曠野
「媽媽,人生是曠野啊。」
這段話在今年「刷爆」網絡。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自我可能性的探索。「裸辭」「旅遊」「重啟人生」等關鍵詞開始爆紅。習慣了人生是一條軌道的人們開始渴望體驗「脫軌」的人生。
曠野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在追求怎樣的人生曠野?
從人群上看,曠野不僅是年青人的追求,中年人追逐曠野也呈現較高的增長趨勢。
數據顯示,60後/70後相關話題討論增長率高達104.3%。
而從追逐曠野的動機上來看,不同代際的人群討論「曠野」的背後,是對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探尋。
儘管觀念不同,但在追求曠野的道路上,相同的是人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更加多元和豐富的暢想。
從討論「曠野」相關的關鍵詞來看,「傾聽內心」、「悅己」、「堅持所愛」 成為過去一年討論高增長的內容。「悅己」逐漸成為新的人生課題。
從討論「曠野」相關的具體方式來看,除了像旅行、露營、徒步、爬山等感受自然曠野的方式外,公園20分鐘,成為相關話題討論中飛速增長的關鍵詞。
所謂公園20分鐘指的是「公園20分鐘效應」,也被網民稱之為「公園20分鐘理論」。
據《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mmediately after urban park visit》(遊覽城市公園後主觀幸福感立即發生變化的相關因素)研究文章顯示,公園遊覽顯著提升了遊客的心理健康水平。具體而言,公園訪客參與者的情感和生活滿意度得分在訪問前後均有顯著提高。
在互聯網上,相關話題的分享帖也越來越多。網民表示:「替大家試過了,公園20分鐘法則是真的!」
對於快節奏的打工人來說,曠野不一定在遠方,公園20分鐘或許是更適合大多數人的曠野法則。
另一方面,上夜校、學習新技能、做副業等同樣成為過去一年高增長的「尋找曠野」方式。
在希望身體親近自然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世界的豐盈、探索更多興趣。不僅追求身在曠野,還要抵達精神曠野。
在追逐曠野的人群中,我們也找到了「異」人代表:
比如在福建打拚三十年的牛肉餐館老闆李宗良,閑暇之餘以畫筆繪生活,將牛肉餐館裝飾成畫廊。
(《你不瞭解的100種人》紀錄片李宗良自述)
還有更多「曠野藝術家」和決定「重啟人生的人」,儘管面臨的生活處境不同,但共同擁有追逐曠野、勇敢探索的精神力量。
04 停止內耗:家庭關係和童年不良印記是高增長的內耗原因
伴隨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崛起,「停止內耗」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普遍呼聲,也是過去一年里被大家反復討論的話題。
從人群上來看,80後停止內耗需求翻倍增長,數據顯示80後相關話題討論增速高達100%。
伴隨生活、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80後開始追求穩定的情緒狀態。
從相關討論的熱點內容來看,「自我接納」成為過去一年增速最高的關鍵詞。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心態調整、內心強大是對抗內耗的關鍵。
而餘華憑藉《活著》、《兄弟》等經典文學作品以及採訪中金句語錄,被網民們稱之為「反內耗」的神。
進一步挖掘內耗的原因,家庭關係、童年創傷、身體缺陷成為過去一年增速最高的三大原因。
出於自我救贖需求,身體和精神都迫切需要停止內耗。
面對內耗,人們也開始通過各類方式放鬆身心,找到情緒出口。
以八段錦為例的中醫養生方式,成為相關話題討論下增速最快的方式。
在社交媒體上,年青人還熱衷於通過MBTI人格測試角度進一步探究自身的內耗原因。
註: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性格分類工具,它基於瑞士心理學家卡爾·祖恩(Carl Jung)的理論發展而來。MBTI由美國心理學家伊莎巴爾·布里格斯·美亞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親凱瑟琳·曲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在20世紀中葉開發,用於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數據表示,INFP/INFJ 成為MBTI人格中,停止內耗需求討論佔比最高的兩種人格。
其中,過度在意別人、過度自省、迴避衝突……等成為INFP/INFJ共同的內耗原因。
在這些停止內耗的需求人群中,我們也發現了對應的「異」人代表:
比如中國盲人足球隊的隊員們,在盲人足球這項「勇敢者的運動」中,隊員們需要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才能在世界大賽中為國爭光。
(《你不瞭解的100種人》紀錄片中國盲人足球隊隊員劉猛自述)
還有在30歲之後選擇離開職場,選擇留學的阿俞。
(相關原帖示例)
他們在面對各自人生的難題中,選擇了接納自我,接受變化,並勇敢行動,打破了內耗對自身精神的束縛。
05 去班味:除了對工作現狀的不滿,還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班味」成為過去一年的網絡熱門詞彙,它是指上班工作後由於工作壓力、事務繁多,人們表現出從身體到心靈的疲憊狀態。
有網民表示:「只要上過班,就會沾染上了班味,再也去不掉了。那種上過班的疲憊氣質真的是模仿不出來的。」
「去除班味」逐漸成為了打工人的普遍共識。
從相關動機來看,一方面是工作對於身心健康的損害,另一方面是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對垮臉、黑眼圈、憔悴等精神面貌的變化,「提升形象」成為了同比增速最高的去班味動力。
而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代際對於「去班味」的動機也有所側重。
70後/80後重在豐富業餘生活,90後關注心理壓力緩解,00後則以提升個人形象為去班味首要動機。
從身體到心靈,去班味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
舞蹈和妝容穿搭成為熱門的去班味方式,前者讓人全身運動起來,立即擺脫上班時的束縛感,而後者則能讓人一鍵換裝,掃除上班帶來的倦容,去班味效果都立竿見影。
小城也逐漸成為去班味人群的新朝聖地。越來越多的小城憑藉自身獨有的文化和旅遊資源出圈,相比於在價格高昂、人群擁擠的熱門城市,打工人開始選擇在周邊縣城乃至鄉村放空自己,不僅能遠離城市的喧囂和人群,還極具性價比。畢竟大腦能放空,錢包不能空。
在努力去除班味的人群中,我們也發現了對應的「異」人代表:
比如一群「朝九晚舞」的人,他們白天上班,下班後就去跳舞。他們視工作為經濟基礎,把舞蹈當成靈魂食糧。
(《你不瞭解的100種人》紀錄片中熱衷下班後跳舞的人自述)
還有更多的人通過旅行、健身等各類方式,擺脫班味對於精神面貌的影響,找回生活和工作的邊界。
06 終身學習:單純熱愛、自我提升成為重要動機
面對飛速變化的社會,終身學習逐漸成為一種熱潮,相關話題討論也在互聯網上暴增。
從相關話題討論內容分析,比起功利性地思考如何增加技能,單純熱愛正在成為終身學習的重要動機。人們開始借助學習新事物來主動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探索提升生命質量的路徑。
拋開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習逐漸成為一種消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閑時學習來從高強度的都市生活節奏中解放,釋放內心積壓的負面情緒。
從終身學習方式的討論來看,老年大學和上夜校分別成為中老年和青年人學習的兩大主要方式。
夜校這一上世紀80年代曾經風靡的教學模式,如今重新受到年青人的喜愛。「白天上班、晚上夜校學習」,逐漸成為打工人的新風尚。
進一步探究夜校相關的課程討論中,除了設計、烘焙這些現代技能學習,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課程也呈現較大的討論聲量。
而另一方面,在老年大學相關課程內容討論中,化妝穿衣、攝影等新潮流行內容,也呈現較高的增長趨勢。
年青人在夜校追尋文化根源,中老年人在老年大學嚐鮮時尚潮流,終身學習的背後,是不同代際人群,對於精神多元的一致追求。
與此同時,我們也找到了兩類典型的「異」人代表,一類是「追逐時尚的銀髮一族」:
(相關原帖示例)
還有「做回自己的夜校青年」:
(相關原帖示例)
彙總這六大關鍵話題和與之對應的「異」人代表,不難發現,新的趨勢正在熱門話題中悄然出現。在不同人群的差異里,我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我們或許也能發現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