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學的種子送進大山深處

在東山鄉中心小學,學生們正在操作科普大篷車帶來的展品。

百色市科技館內,學生在操作科普裝置。

廣西科技館內,工作人員在展示實驗。

在位於廣西河池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羅城科技館內,學生在體驗模擬定格動畫的科普展品。

在東山鄉中心小學,學生們正在體驗科普大篷車帶來的展品。

羅城科技館內,老師在指導學生們完成行星貼紙排列。羅城科技館內,老師在指導學生們完成行星貼紙排列。

流動科普是推動科普教育深入基層的重要形式。滿載豐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車,給「科技館」裝上車輪,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不斷下沉,極大彌補了基層科普設施的不足。

不久前,記者跟隨中國科技館組織的採訪團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跟著科普大篷車駛過蜿蜒山路,將科普資源送入層疊山巒、送入壯風瑤韻,引導更多孩子們接觸科學,在山鄉田野悄然播下了科學的種子。

「科技館」到了「家門口」

「機器狗」騰空翻滾跳躍、回形針循著音樂節奏有序「起舞」、雙手夾住鋼絲網並輕輕移動會有天鵝絨般的觸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中心小學,孩子們走近一件件科普展品,興奮又仔細地一次次上手體驗,歡笑聲在校園操場久久迴蕩。

一旁,東山鄉中心小學校長蘭桂寧正在一套數字排序展品前耐性指導學生完成計算。不同於單純展示科學原理的科普展品,這樣的計算需要學生運用一定的數列組合知識,吸引了不少高年級學生興致勃勃地前來「答題」。

「這裏的孩子平常沒有很多機會接觸豐富的科學知識,一方面因為科普資源少,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專業的師資人員。」蘭桂寧對記者說,「平日裡我們也會給學生們講授,但是只有當科學原理變成展品近在咫尺時,孩子們才能真正近距離感受到科學的奧妙。」

巴馬瑤族自治縣科協主席覃文芬記得,第一次來東山鄉中心小學的時候,孩子們還很懵懂,但在進行簡單教學及示範後,便立刻明白了其中竅門,此後便能放開去自在玩耍。

小型科技館「遠行千里」到了學生「家門口」,豐富的互動展品讓光學、電磁學、力學等領域的基礎知識可知可感。

跟著科普大篷車一趟趟走鄉串戶,覃文芬難忘孩子們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那是當一株株「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幼苗植入孩子們心田之後,嚮往更多知識的眼睛、探尋世界奧秘的眼睛。

「去年初,我們的科普大篷車開進西山鄉中心小學,有名學生玩得特別起勁。之後,她專門跑過來對我說,‘長大以後我要當科學家,要用這些科學原理髮明更多幫助人生活的物品’。」覃文芬回憶。

學生的這番話讓覃文芬感動極了。縣里有三鎮七鄉,在她跟著流動科普設施跋涉過的足跡里,藏著孩子們瑩瑩發亮的探索欲,藏著他們的科學夢想。

她深知,還得讓科普大篷車開到更遠的地方去。

「孩子們最喜歡動手操作,這裏的每一個項目都可以讓他們親自體驗,孩子們很感興趣。」廣西科技館黨委副書記李邦模介紹,這幾年,他們嘗試將更多縣市聯合起來,邀請當地文化場館也一起參與進來,打造「科技+文化」,在進行科普教育的同時,展示當地的非遺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

啟動於2000年的科普大篷車項目,至今已走過了24年。根據中國科技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流動科技館已累計巡展6953站,服務公眾2.16億人次;科普大篷車累計開展活動44.5萬場,服務公眾3.71億人次,行駛里程5812.9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跑了1400多圈。

沉浸式體驗科學魅力

近年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科學教育蓬勃開展,熱愛科學、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作為科普教育主陣地的科技館,在涵養青少年好奇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廣西科技館,前來觀看以「通江達海、向海圖強」為主題的「平陸運河科普展」的遊客絡繹不絕。翔實的圖文資料、生動的模型展示以及前沿的「空中交互」體驗,從科普視角介紹了平陸運河的歷史意義、工程建設歷程及生態保護措施。

聚合多種科普和體驗形式,廣西科技館還創新推出了科普劇展、互動體驗劇,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科學魅力。

「明代科學巨匠、《天工開物》的作者桑治應星,精心設計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盛宴,邀請當代的小科學家們共赴穿越古今的傳奇之旅……」沉浸式互動體驗劇《國寶奇談》中,科普講解員的一席話,引導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暢遊科學海洋。

立足於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廣西科技館也在不斷深化同東盟國家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助力建好科普對外合作生態。開展科普國際交流活動、科技研學等,每年舉辦「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動、「同上一堂科學課」東盟國家在線公開課等活動。其中,2020年組織開展的第八屆廣西青少年科學節,是首次與東盟、非洲國家在線上開展科技文化交流活動。

市級科技館建設也在推進。若想讓更多觀眾感受科學魅力,離不開科普公共服務的不斷下沉。

2023年11月23日,百色市科技館正式開館。這是廣西第一個將全國流動科普資源進行常設展覽設計的科技館。依託國家「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資金支持,百色市科技館採取「模塊化+小主題+特色化」的展覽資源模式,為全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科技館建設示範模式。開館一年多時間里,這裏的參觀人數已達31萬人次。

在2440平方米的北側常設科普展廳中,將「宇宙演化、孕育生命、探索科學、創造技術」作為展示脈絡,對應設置「生命之火、宇宙之星、科技之城、科學之原」4個主題展廳,共13個小主題展區、250餘件展品,其中180件展品從中國科技館流動科技館資源庫選取。同時,結合百色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科技館專門設置了鋁主題展區。

據百色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丹恩雅娜介紹,百色市科協於2022年向自治區科協申報市科技館內容建設項目,2023年5月,獲批自治區科協2023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科技館內容建設獎補項目,獎補資金1000萬元,地方配套500萬元。

「從中國科技館流動科技館資源庫中選取展品,縮短了我們重新研發設備的時間,成本也得以降低。」百色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盧誌榮說。

讓科普服務更加均衡普惠

「如何才能用激光筆打破白色的氣球呢?」

科普講解員覃澄把問題拋給了台下的學生們。

「用光的反射……」

「給白色氣球塗上顏色……」

孩子們紛紛回答。

12月18日,位於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羅城科技館正式開館,來自廣西科技館的覃澄和同事楊莉給前來參觀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新鮮有趣的「科普秀」。

截至2023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縣級科技館共有248座,佔全國科技館總數的一半以上。小型科技館佔全國科技館總數的67.09%,成為2023年新增場館的主力軍。 面向基層尤其是鄉村地區開展科普公共服務,縣級科技館在科普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介紹,就在2023年之前,廣西還僅有4座科技館,分別是廣西科技館、南寧市科技館、柳州科技館和防城港市科技館,基層尤其民族邊疆地區科普基礎薄弱,科普資源不均衡,科普設施較為缺乏。

為此,廣西大力推進市縣科技館建設,特別加強對民族邊疆地區的科技館建設支持,積極爭取財政資金,盤活地方配套並努力利用社會各方資源。鼓勵相關市縣利用閑置場館改擴建、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建館,節省了財政資金和建設時間。

建好只是第一步,後續如何運營好才是關鍵。

從展品上看,市縣級科技館充分利用中國科技館的展覽資源庫,同時,廣西鼓勵各市縣與當地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共建科技館,推進社會化運營工作,將科技館打造成為突出地方文化底蘊、科技創新資源、特色產業的特色館。

中國科技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後續將重點以老少邊窮地區無科技館、未配發科普大篷車的縣為主要對象,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以省級為單位打造流動科普活動樣板間、通過流動科技館巡展、科普大篷車社會化運行服務實現全覆蓋。

同時,加強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依託流動科普資源助力中小科技館建設。實施流動區域換展,打造常展常新的常態化基層科普陣地,充分利用流動資源掛牌建設縣級科技館;充分盤活科普大篷車存量資源,加強車載資源升級,推動流動科普廣泛輻射基層,讓科普服務更加均衡普惠,共同嗬護孩子們的科學夢想。(本報記者 孫亞慧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25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