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台已累計開放數據72億條
科技與生態,數字技術與綠色經濟,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新質生產力和綠水青山交融,一座城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舉行的2024年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發展成效發佈會上獲悉,北京市著力推動「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和「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十年間實現PM2.5濃度降幅超60%、碳排放強度降幅達50%。
同時,積極探索推動綠色生產力加快開展,打造了國內首個「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的自主知識產權數據交易平台,建設了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台等,其中,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台已累計開放數據72億條。
大數據,如何有效實現價值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現代城市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北京市發改委體改處副處長孫彩娜介紹,北京市圍繞人才、資本和知識產權等要素,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通過產研一體加速人才培育,新設千億級政府投資基金,打造長期資本、耐性資本。開展大模型、量子通信、雲計算等領域專利批量預審,當前,北京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48件、居全國首位。
數字經濟的時代,數據越來越成為核心的生產資料。孫彩娜介紹,北京市圍繞數據要素構建基礎制度和環境,積極創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國家數據管理中心、國家數據資源中心、國家數據流通交易中心等,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提供強勁動力。同時率先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創新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新模式,建成了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台,目前已累計開放數據72億條。
據瞭解,北京已連續3年處於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第一梯隊」,作為「先行者」,北京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規則和路徑的建設。北京已推動編製了數據資產登記、質量評估、合規入表等5項標準,為全國數據資產化提供規範指引。率先探索數據資產價值實現有效路徑,建成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打造了國內首個「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的自主知識產權數據交易平台。建成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數據訓練基地,率先落地監管沙盒,為大模型企業提供「強大算力+海量數據+監管合規」的完整訓練要素。
新技術,逐漸進入百姓生活
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這些引領世界發展的新科技,並不是遠離日常生活的科幻場景,而是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自動駕駛無疑是現代數字技術最知名的應用領域,北京市發改委基礎處副處長韓飛介紹,北京市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領跑全國,目前已成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之一,不斷對外輸出「車路雲一體化」的「北京經驗」。
張家灣設計小鎮、運河東大街等約200處重點路口已實現自動駕駛小時級準動態優化,今年內將實現分鐘級動態優化。火車站、機場場景陸續開放,示範區到北京南站安全測試里程超4萬公里。
韓飛介紹,自動駕駛示範區將於今年完成3.0階段建設,實現600平方公里自動駕駛示範區覆蓋,同步推動4.0階段前期工作,推動「車路雲一體化」技術迭代升級。
和自動駕駛相關的產業應用場景還在不斷擴展,北京市發改委地區處副處長陳思介紹,北京自動駕駛示範區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接駁車等八大類應用場景,累計服務超206萬人次。
在城市副中心,林木森森的綠心公園內,運營採取全方位的節能降碳措施,使得這座公園成為綠色城市建設的標誌。三大文化建築坐落其中,其間還有無人駕駛的小巴往來,遊客可以坐上小巴,暢遊生態與文化交融的世界。
宜居地,綠色城市的變遷
生態綠色,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題和基礎色。北京市發改委資環處副處長焦江波介紹,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是繼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後,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項重大標誌性舉措。
據悉,北京市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穩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十年間PM2.5濃度降幅超60%、碳排放強度降幅達50%。
今年,《關於北京市加快建設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的實施意見》印發,明確重點發展先進能源、合成生物、替代蛋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氣候韌性和生態環保、綠色金融、新型綠色專業服務7個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據專業機構統計,截至2024年11月,北京綠色技術發明專利有效量6.3萬件,累計發佈142項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薦目錄。
隨著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的建設,城市正在變得更美麗宜居。據介紹,北京著力打造花園城市建設,如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基本實現了萬畝綠地景觀,初現「南囿秋風」歷史風貌,正成為首都南部的生態「綠肺」,也成為群眾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的生活樂園。西南二環水系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打造的濱水慢行系統,強化水域空間、濱水綠帶、濱水城市功能一體化建設,為市民營造了一個宜居、宜業、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
「北京市新增綠道500公里,環二環80公里綠道實現全線貫通。海澱區田村城市休閑公園等多個項目在建,建成後新增公園綠地近130公頃,為市民提供就近的休閑遊憩空間。」韓飛說。
看山人,變成新產業股東
生態環境的提升,不斷改善著城鄉居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北京還在不斷探索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
截至目前,北京共10家中資銀行設立21家綠色金融特色機構。前三季度,北京市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2.1萬億元。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上,截至2024年10月底,北京碳市場各類產品累計成交約1.1億噸,成交額近46億元,成交價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
陳思介紹,通過實施兩期京津風沙源治理、兩輪百萬畝造林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容量不斷擴大,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同時,新的生態涵養區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大項目仍在相繼落地,2024年1-11月,生態涵養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2.1%。
對生態涵養區來說,生態價值的實現路徑尤其重要,怎樣把生態資源變成發展的資源,關繫著生態涵養區的未來發展以及涵養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陳思介紹,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和地區生產總值交換補償機制,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動能轉換,發佈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評價地方標準,促進產品價值增值和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率先開展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以門頭溝區西王平村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態小鎮項目為試點,將過去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生態產品,通過科學系統的測算,給出具象的價值,讓守護綠水青山的「看山人」也成了「股東」,通過市場化方式打通了保護與發展協同共生新路徑。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