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運河的一封信丨跑船人楊英偉:運河 就是船民的第二故鄉
以心為筆,記錄運河悠久歷史文化;以情為墨,書寫運河沿岸時代變遷。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大型全媒體系列專題《寫給運河的一封信》。
video
大運河上的跑船人——楊英偉。他們一家祖孫幾代人以水為生,見證了運河近百年來的發展變化。
揚州六圩口,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蘇北段交彙處,眾多貨船,在這裏由長江進入運河,楊英偉的船就在其中。在揚州海事局協助下,攝製組登上船長楊英偉所在的「航龍集001號」。
「一進大運河,感覺就像是回家了一樣。」楊英偉說,自己從出生就在這條運河上,18歲成年後開始跑船,到現在已經有25年了。
楊英偉說,自己爺爺的船是鞍山10噸的楠木船,而他爸爸結婚的時候,是一個70噸的小水泥船。到了他這一代,剛開始,是400噸的鐵船,後面變成800噸,再到現在的2500噸,GPS、北鬥導航、船舶行駛儀什麼都有了。航道挖得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可以開行的船也越來越大。過去,大運河航道主要是北煤南運,如今,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運河航道一方面是南沙北運;另一方面成了鋼材,機械設備等各種大宗貨物的運輸通道。
楠木船
水泥船
貨船在運河上的行駛速度不快,大約8公里每小時,從六圩口進入運河後,幾分鐘就來到了施橋船閘。提起這個船閘,楊英偉十分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你們不要小瞧這個船閘,這就是咱們中國通行量最大的船閘——揚州施橋船閘!」說起運河,楊英偉如數家珍,邊說著,他邊將船隻駛向引航橋待閘,順便講起了以前的過閘經歷。「十年前過閘,需要人下船去拿手續,取登記號,純人工的年代,得停好船,拿著有效證件到遠調站現場登記繳費,效率比現在要低得多。」楊英偉回憶,那時候過閘,一般要等個兩三天時間,而且夜裡還不放行。現在就不需要了,24小時放行。
上世紀90年代 工作人員人工指揮船舶進出施橋船閘
楊英偉說,現在,整個大運河包括支流的船閘,都是智慧船閘了。計算機會自動計算每一條船舶的大小,總長和總寬,自動調度,大大提高了船閘的利用率。船員們手機上一點「船訊通」APP,就可以直接登記、繳費,船不用停。過去楊英偉從山東到達江蘇需要15天以上時間,現在五六天就可以抵達,效率大大提升了。
楊英偉說,他從小就知道「世間三大苦,炒籃,行船,磨豆腐。」因此在剛剛高中畢業時,心裡一萬個不願意跑船,就一直想離開運河改行。但是改行了之後也不是很成功,因為自己的人脈,各方關係,包括熟悉的專業,都在運河上,干來幹去,還是覺得船上比較好,所以又回到了運河上跑船。「可能就是天生我材就是‘船’吧!」楊英偉打趣地說。
航行四小時,楊英偉的船從施橋船閘來到了邵伯錨地。在錨地,有超市船來來往往,船員們只需要通過高頻呼叫,這些船就會過來提供服務。上面有新鮮的果蔬食品,生活用品選購,跟岸上一樣方便。「以前的話跟現在根本就沒法比,現在你看網購,水上超市,然後船閘的商店,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物資短缺,我覺得比岸上就是說沒有岸上那種隨到隨買,反正你說天天買是可以做到。」楊英偉回憶,自己小時候跟隨父母生活在船上,常常一次買一袋土豆,一吃吃一個星期,自從進入2000年以後,這樣的超市船就多了起來,物資豐富多了。這一兩年,在京杭大運河常州段,更是出現了無人機配送,船都不需要停在錨地,只要在一定範圍內,通過手機下單,無人機即可定位船隻坐標,「空投」到船上。
楊英偉對運河的感情也慢慢發生了轉變,「真正喜歡運河我覺得是從09年,我自己造小單機的時候,小船整天跟你一塊東奔西跑的,然後認識朋友越來越多,你船端兩個菜,他船端兩個菜,然後再拿點酒喝點酒聊天,吹個牛拉拉呱就這些。那會我覺得我是正兒八經就喜歡這運河了。」
楊英偉的父母,妻子和一雙兒女都生活在微山湖老家,他常常利用晚上在錨地休息的時間,跟家裡打個影片電話。跑船人出一趟門,大概就是半個月的時間。在夜晚的邵伯錨地,船員和商戶們還會在岸上唱起卡拿OK,運河,就像是大家的第二故鄉。
行船途中,水清岸綠,環境非常好。楊英偉說,這個變化就是從2014年開始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運河的水還是黑色的,有一股腥臭味,船隻停下來過一夜,就是一層灰,但是這些情況現在都沒有了。自從運河申遺成功以來,環保抓得更嚴了,船舶污水必須要上岸,岸邊的企業也都搬遷了,水質、環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在大運河上,每隔一段距離還能看到流動垃圾收儲船,只需要船民用高頻喊一聲,小船就會過來收垃圾。楊英偉的貨船上還設有專門的污水櫃,收垃圾的同時,小船會拋跟管子連接上污水櫃,把裡面的生活污水抽走。無論是生活垃圾,還是污水,現在都不會排放到運河裡了。楊英偉說,這項服務在好幾年前,就全部免費了。而他們只需要用手機登錄網站,APP上會記錄交垃圾的時間,交了多少,什麼日期等信息,海事部門也會根據這些登記信息進行抽查,確保垃圾不下河。
和過去相比,跑船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英偉說,過去的所謂世間三大苦之一,對於行船來說,已經不存在了。自己這艘新船是2020年造的,和2009年相比,貨運量翻了三倍多,日子非常有奔頭。
楊英偉說:「對於我們的長輩來說,他們沒有文化,運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生存之地,沒有什麼情感輸入進去。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大部分是初中生了,更多地就輸入情感在裡面了,掙錢當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現在更多的是想大家怎麼能維護好運河,維護好運河目的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如今,大運河沿線水質都達到了「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的標準。而受益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量保障,京杭大運河濟寧以南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航道整體通航能力實現翻倍。
「運河是有生機的,運河是不會消失的,消失的只是運河裡邊每一個人每一條船或者岸邊每一棵樹,運河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楊英偉這樣感歎。他說,大運河撫育了世世代代的跑船人,相信堅韌,吃苦耐勞的跑船人精神在下一代身上肯定還會繼續傳承下去。無論他們今後是否還在船上,在做什麼,大運河的奔流不息,會永遠地激勵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