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家底全面摸清(銳財經)
浙江省金華市金義新區持續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產業科研經費投入逐年提升,助推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力持續迸發。2024年前三季度,金義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7.6%。圖為位於金義新區的浙江開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流水線上,工作人員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曆時兩年多,經過全國210多萬普查人員的共同努力,中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採集、審核和彙總評估工作順利完成。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經濟家底,客觀反映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進展,獲取了經濟總量、結構、效益等關鍵指標信息。12月26日,國新辦舉行發佈會,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並回答社會關心的問題。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中國經濟普查每5年開展一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2023年開展的是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效。」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說。
看單位情況,202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327萬個;產業活動單位3636萬個;個體經營戶8799.5萬個。
看從業人員,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3億人,增長11.9%,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7億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6億人。
看資產負債和營業收入,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39.1萬億元,負債合計975.4萬億元;2023年,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442.6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50.2%。
數字經濟和新興產業方面,2023年末,全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從業人員3615.9萬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4萬億元。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5.3萬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
康義介紹,普查結果顯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單位數量大幅增加,吸納更多從業人員;企業資產規模不斷壯大,營業收入較快增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多方面呈現積極變化
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中國經濟發展發生哪些變化?
「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的積極變化,展現出穩固的基礎、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康義表示。
發展的基礎更牢。普查後,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接近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5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
發展的結構更優。服務業經營主體大幅增加,成為支撐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6.3%,比2018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以上。製造業保持較快開展。2023年末,製造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達到151萬億元,增長41.7%。
發展的動能更足。企業的創新研發形勢強勁,創新成果大量湧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了65.1%。產業高端化發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數量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數量佔規模以上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4。
發展安全保障更強。2023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產量較快增長。能源供應充足,2023年,原煤產量達到47.2億噸,原油產量達到2.1億噸,發電量達到9.5萬億千瓦時。糧食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實
康義介紹,5年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還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邁出堅實的步伐。「五經普的數據充分展示了我國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績。」
協調發展呈現出新格局。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2023年末,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的營業收入佔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的19.1%,比2018年提高2.4個百分點。區域重大戰略有效實施,經濟聚集效應繼續顯現。
全面綠色轉型展現新氣象。得益於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中國新的優勢產業。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為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了可持續的力量。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單晶矽、多晶矽等綠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進展。5年間,中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民生保障紮實有力。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居民服務、文體娛樂等行業快速發展,更好地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2023年末,全國共有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87.6萬個。
「除此之外,5年間,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放寬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發展的動力活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康義說。(本報記者 李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27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