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產業單位數量大增,數字經濟發展穩步推進,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摸清家底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於文 甄翔】依據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國際通行做法和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國家統計局26日對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2023年GDP為129.4萬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4萬億元,增幅為2.7%。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曾發佈數據稱,初步核算2023年中國GDP超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2%。26日公佈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還顯示,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單位數量大幅增加,吸納更多從業人員;企業資產規模不斷壯大,營業收入較快增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勞動生產效率有所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數字經濟發展壯大,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6日,世界銀行發表最新報告,上調對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預計今年中國GDP增長率為4.9%,較6月的預測上調0.1個百分點,原因是中國貨幣政策調整和出口的強勁表現。「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穩步走在實現今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道路上」,路透社26日稱。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公佈
經濟普查是我國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瞭解掌握經濟家底的重要手段。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經濟普查每五年開展一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於2018年進行。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標準時點為2023年12月31日,普查2023年年度資料,對像是中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12月26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介紹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他表示,經過全國210多萬普查人員的共同努力,普查數據採集、審核和彙總評估工作順利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從2022年11月開始,曆時兩年多,順利完成了機構組建、宣傳動員、方案研製、普查試點、人員培訓、普查區劃分、單位清查、現場登記、數據審核驗收、質量抽查、彙總評估等各項工作,現在進入主要數據發佈和資料開發應用階段。
「中國修訂2023年GDP數據」引發關注。路透社稱,調整去年的GDP數據不會對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產生什麼影響。此前中國經濟普查結果發佈後也曾調高過GDP數據,包括2018年調高2.1%,2013年調高3.4%。
普查的主要數據還有:202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3327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52.7%;產業活動單位3636萬個,增長48.1%;個體經營戶8799.5萬個,增長39.8%。2023年末,全國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3億人,比2018年末增長11.9%,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6億人,下降4.8%;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6億人,增長25.6%。2023年末,全國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39.1萬億元,負債合計975.4萬億元,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42.6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50.2%。
新加坡《聯合早報》關注中國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結果。報導稱,所謂第二產業,指的是採礦業、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
對於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減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負責人王冠華26日在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提升,吸納就業能力強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特徵。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帶來了從業人員結構相應發生變化,這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康義表示,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的變化。這五年又經歷了三年疫情,疫情衝擊對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全面瞭解掌握我國經濟家底,對於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普查後,我國2023年GDP已經接近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五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普查首次增加了數字經濟的相關內容。結果顯示,2023年末,全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從業人員3615.9萬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4萬億元。從普查數據來看,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充分展示了我國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沉甸甸的成果。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481.7萬人年,比2018年增長61.6%;R&D經費支出2.1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61.9%,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了1.54%,比2018年提高了0.31個百分點。創新成果大量湧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1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1.4萬件,分別比2018年增長63.6%和65.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到第12位,與2018年相比上升5位,2024年又前進了一位,全球排名第11位。
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我國新的優勢產業。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領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45.8萬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佔全球的比重超過60%。
世行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12月26日,世界銀行發佈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提振需求,重啟動能》。簡報稱,儘管面臨多重挑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仍然保持4.8%的強勁增長。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從今年6月預估的4.8%調升至4.9%,並將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從6月預估的4.1%調升至4.5%。
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華瑪雅認為,中國經濟持續恢復需要應對房地產領域的挑戰,強化社會保障網絡,並改善地方政府的財務狀況。她還表示,平衡短期經濟增長支持與長期結構性改革非常重要。世行預測,2025年底中國房地產行業有望迎來反彈。
英國《金融時報》26日稱,世界銀行在其報告中稱讚北京在過去40年使中國8億人擺脫了貧困,在此期間,低收入人口比例急劇下降,從62.3%下降到 17%。報告同時呼籲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出台更詳細的政策來提振家庭和企業信心。
「中國經濟尚未達到峰值」,《日本時報》26日以此為題發文稱,明年世界經濟和全球地緣政治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消費市場。目前對中國經濟健康狀況的主流分析存在很大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消費增長緩慢,還有人說外國投資者信心很低,又有人擔心持續通縮,甚至聯想起日本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長期經濟停滯,等等。「但是,上述分析並不可靠。」「這種看法主要反映了跨國公司和外國政府的觀點。跨國公司主要關心自己的利潤,而外國政府則傾向於從對手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經濟。」
文章稱,混淆經濟發展趨勢的因果關係可能導致政策誤判,或導致政策起到反作用。有人可能認為西方經濟體常用的工具同樣適用於中國。除利率和財政開支這樣的常規政策工具外,中國需要改革結構性問題。這種改革非常複雜,需要認真設計和實施,改革成功將帶來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