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原創丨河北82歲農村老人專注戲服製作40年,戲曲名家叢兆桓、彭蕙蘅找他合作,如今60多件手工製作戲裝被當地博物館收藏

縱覽新聞首席記者 李見

在張家口萬全右衛城的長城衛所博物館內,有一間「特別」的非遺會客廳,裡面沒有價值連城的文物,有的只是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戲裝。

12月11日,記者來到這間非遺會客廳,杏黃大靠、果綠女古裝衣、白女戰衣、紅開氅……一進門,目光便被展櫃里五顏六色的錦衣華服吸引。「這裡面一共有60多件作品呢,都是手工縫製的。」當記者驚歎於一件白色男大靠腰間精緻的雙龍戲珠縫線時,萬全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張強驕傲地介紹。

長城衛所博物館非遺會客廳內收藏的戲裝。李見/攝長城衛所博物館非遺會客廳內收藏的戲裝。李見/攝

從設計到熨燙,展廳里的每一件戲裝作品都需要十幾名工人、幾十天甚至上百天純手工製作才能完成。而這,正是張家口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全舊堡戲裝製作技藝。

「館里的所有戲裝作品都出自我們萬全舊堡戲裝的非遺傳承人韓永祉老人之手。」說起韓永祉,張強語氣中充滿了敬意,「韓老是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家。」

農村孩子的戲裝夢

今年82歲的韓永祉從小就是個京劇迷。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交通不便,物質匱乏,村里人最盼望的娛樂活動就是看戲。韓永祉記得,每次有戲班到村里表演,大家都早早地搬著凳子到村口等開場。

樂器響起,身著絢麗戲裝的角色咿咿呀呀登場,台下一片叫好聲,這個場景給幼年韓永祉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角兒們穿的衣服特別好看,我就想這衣服如果是我做的該多好。」從那時起,一顆戲裝的種子就在他心裡發了芽。

當同齡人都在課間做遊戲時,韓永祉總是安靜地待在角落,抱著借來的戲曲書研究,用草稿紙的背面練習臨摹。

沒有師傅,他就自己對著電視、書本和各個劇團的名角兒學。同學們都說:「老韓的性子就像個學藝術的,有股子韌勁兒在。」

韓永祉在速寫戲裝圖案。李見/攝韓永祉在速寫戲裝圖案。李見/攝

1957年,北京京劇院來張家口市區演出。為了能看到大劇團的表演和戲裝,這個熱愛京劇的15歲少年步行10公里、坐了一小時火車到市里看了一天的戲。

「當時我身上只有編草攢下來的幾毛錢,為了省下錢多看兩場戲,我連中午飯都沒吃。」韓永祉回憶,自己那天差點沒趕上回來的火車。

回來後家人問他為什麼費這麼大勁去看戲,韓永祉的回答簡單而直接——「有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去?」

韓永祉最喜歡的是歷史。在他看來,製作一件戲裝首先要對戲里人物瞭解透徹,再去分析每個人物的個性和特點,最後根據這些進行裁剪配色。

「比如趙子龍,大家都知道他血戰長阪坡救阿鬥,是個有情有義的年輕武將,所以在給這個角色設計戲裝時就要以白色為主。因為白色代表俊朗正義的正面形象。」交談中,韓永祉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說著歷史典故。

憑藉著心底對戲裝的熱愛和悟性,這個農村孩子堅定地開始了自己四十年如一日的戲裝製作事業。

從無人問津到聲名鵲起

上世紀70年代,韓永祉進入舊堡戲裝廠成為了一名工人。對戲裝近乎癡迷的他耳濡目染了做戲裝的整套工藝,也在思索怎麼讓舊堡戲裝變得更好。

1986年,韓永祉深思熟慮後,創立了新新戲裝廠。

同仁堂有句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韓永祉也不敢有絲毫馬虎,嚴格按照舊堡百年來的工藝製作戲裝。每一筆線條、每一個針腳、每一塊料子他都親自把關,「我管不了別人,但我的戲裝就三點要求,乾淨、講究、精美。」

雖然設計的戲裝精美,但打開銷路並不是一件易事。北京、上海、杭州,韓永祉背著自己的戲裝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大城市的院團。很多院團一聽說來了個只有小學學曆、名不見經傳的農民兜售戲裝,直接拒絕甚至連門都不讓進。

韓永祉沒有放棄,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把自己設計的戲裝展示給別人看,「我心裡想的就是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你應該相信我的作品。」

韓永祉和他設計製作的戲裝。李見/攝韓永祉和他設計製作的戲裝。李見/攝

後來,他的戲裝被中國京劇院選中,在演出中大放異彩。「我的衣服和別人不同,很多是沒有先例可循的。人家給我個新劇本,我就根據劇中人物的特點設計適合的戲裝。」因為創新,韓永祉在行業內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河北梆子劇院、北方崑曲劇院甚至山西、內蒙古的劇院紛紛尋求合作。

廠子生意越來越好的背後,是近乎嚴苛的工藝標準和自律。

刺繡工人在製作戲裝時,用什麼線、下多大料,他都要過問。每次接到訂單,韓永祉都是第一時間在腦海中構思圖案,回到家後飯不吃水不喝,把自己關在屋裡畫畫。「他啊,就是這麼個急性子,什麼都沒戲裝重要。」老伴範遊億的語氣幽怨中帶著心疼。

「我這輩子最得意的就是自己做出來的每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即使同一個款式的戲服,第二件的針腳細節也不會和上一件一樣。

韓永祉製作的戲裝腰間縫線細節。李見/攝韓永祉製作的戲裝腰間縫線細節。李見/攝

1998年,韓永祉擔任服裝設計師,和「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彭蕙蘅遠赴希臘表演《安提戈涅》。

「除了彭蕙蘅,梆子名角兒雷保春、陳寶成、陳寶勝都穿過我設計的衣服呢!」他站起身,從抽屜中拿出一摞厚厚的證書攤在茶几上,笑著請記者翻看。

河北省第二屆戲劇節一等獎、第四屆河北省戲劇節服裝設計一等獎、文化部「優秀服裝設計獎」……韓永祉身上的榮譽不勝枚舉。40年來,韓永祉至少設計並製作了10部新創作戲劇的服裝。

韓永祉獲得的榮譽證書。李見/攝韓永祉獲得的榮譽證書。李見/攝

「這些證書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翻一翻,鞭策自己。在劇院後台,掛的都是名家設計的衣服,如果你的戲裝不精緻,地上連個縫兒都沒得鑽!」老人認真地說。

要把舊堡戲裝製作技藝傳下去

和記者一同去拜訪韓永祉的,還有張強。

「小張,你可來了,坐坐坐,今兒給你講講絨繡、夾繡、平金、金夾線和銀夾線的區別。」一見到張強,韓永祉拉著他的手介紹起了刺繡知識。

2018年,張強因為工作原因和韓永祉相識,每次見面韓永祉都會拉著他說舊堡戲裝。「感覺他恨不得把腦子裡所有的東西都告訴我。」不光是繪畫的技巧,什麼戲裝配什麼角色、什麼花紋用什麼線,韓永祉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對張強重覆。漸漸地,兩人成了忘年交。

已是82歲高齡的韓永祉耳背聽不清別人說話,只能用紙筆與人交流,走路也要佝僂著背。但只要一聊到戲裝,他立即來了精神。

「大爺的手這兩年顫得厲害,但有一次他興致勃勃要給我畫一條龍,不到5分鐘就畫好了。」張強記得,那天韓永祉畫完龍,無奈地說了一句話「大爺的戲要散了。」

讓老人失落的,是舊堡戲裝製作技藝的傳承問題。

韓永祉(左)和張強在一起交流戲裝知識。李見/攝韓永祉(左)和張強在一起交流戲裝知識。李見/攝

老人的牽掛也是當地政府和文旅部門的關注焦點,工作人員多方聯絡,一面擴大舊堡戲裝的知名度,一面尋找願意收藏、學習舊堡戲裝和製作技藝的人。

萬全區區委書記戴鵬煒對非遺文化非常重視。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時聽老師講到一位法國商人把中國貴州苗寨的衣服買下來,拿到國外展覽的故事,當時就表態:「我們中國的非遺一定要留在自己手裡!

戴鵬煒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區委區政府撥付了專項資金用於非遺戲裝的傳承保護,工作人員多次跑到韓永祉家中,和他溝通建館收藏戲裝的事。

當時韓永祉正在跟一家外地的博物館談收藏事宜,「我對大爺說,咱們萬全的非遺當然要留在萬全,這樣方便傳承學習。」張強回憶。

終於在2022年,萬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客廳正式建立,把老人的60多件戲裝都搬了進來。

在非遺會客廳採訪時記者注意到,不時有遊客在戲裝前駐足,或驚訝於穆桂英球衣工整對稱的流蘇,或讚歎白娘子素衣的簡潔,或走上前和戲裝來幾張合照。

在當地政府和文旅部門的幫助下,如今韓永祉不僅積極對外推介自己的戲裝,還計劃繪製、設計一些限量定製版的文創衣服。「展廳要是什麼時候有研學活動,小張你記得跟我說,我一定到,給孩子們講講課。」老人笑著命令張強。

「通過咱們的努力,舊堡戲裝製作技藝一定能夠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您說是不?」從手機上看到張強給他打的這句話,韓永祉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