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不斷攀升,目標指向「世界一流」

一本科技期刊的質量如何,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是重要衡量指標。近日發佈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顯示,2022年,中國科技期刊總被引頻次達到1683,影響因子為1.0482013年至2022年,這兩個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影響力逐年上升。

科技期刊有多重要?作為科研成果展示、交流、傳播的載體,它是發現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

當前,全球主要科技期刊出版商集中在歐美髮達國家。近些年,我國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積累了四方面的優勢:

支持政策針對性強,中國科技期刊活躍國際舞台。2019年,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來,我國一批關鍵領域科技期刊實現尖兵突破。最新統計顯示,我國154種期刊國際學科排名進入前25%,《分子植物》等15種期刊學科排名位居第一。英文期刊受益尤為顯著。《藍皮書》統計,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從2022年的5163種提升至2023年的5211種,新增加的48種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且它們越來越多被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

探索完善科研評價,越來越多高質量成果擁抱本科技期刊。比如,2020年,科技部印發的《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出,對於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又如,近些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中,要求候選人列出的10篇代表性論文、著作等中,原則上應有1篇在中國優秀期刊上發表。

集群發展與平台建設初見成效,基於平台的期刊集群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SciEngineSciOpen為代表的綜合平台,與以中華醫學期刊網為代表的專業平台同步發展。截至今年12月,SciEngine平台聚集575種科技期刊,刊載文章71餘萬篇,累計訪問量達1.4億次;SciOpen上線137種科技期刊,刊載3.6萬餘篇文章,年訪問量達到5千萬人次,用戶來自180個國家和地區。學術發表主場優勢不斷積累

辦刊人才持續壯大,人員結構更加合理,一流期刊建設有了人才保障。激勵更多人參與科技期刊事業,在機制上,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等機構明確,編輯人員與科研人員同薪同酬,設立不同級別的獎勵

這一系列舉措,夯實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礎,增添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還應看到,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與科研論文產出不相稱、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存在。一個突出表現是,我國作者發表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接近73萬篇,但其中95%發表在國外主辦的期刊上。

國際上一些知名科技期刊有上百年發展歷史,相比之下,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時間還很短。建立期刊影響力和信譽,形成成熟的運行管理、傳播的模式,這些都需要長期積累。放眼長遠,打造出一流科技期刊,我們還擁有一些有利條件。

從科研產出看,我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領域原創、引領成果持續湧現。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突破3.3萬億元,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6年超過6%,我國不僅是國際前沿科技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長期關注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中國已經具有國際一流的科技稿件源,這將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礎。

從機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融日益深入,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新學科、新領域、新課題,呼喚新的承載主體。聚焦科學前沿,《電化學能源評論》《創新》《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英文)》等新刊得到國際廣泛關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媒體的興起,極大降低了知識的傳播成本和難度。開放科學發展趨勢,以及隨之而來的開放獲取辦刊模式,也為我們提升期刊的質量開拓了新途徑。

今年9月,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項目啟動實施,正視差距補短板再出發,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任重道遠,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