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冰火英雄

影片:冰火英雄

12月18日,北京密雲區最低溫達到了零下10攝氏度。每年冬天,密雲區溪翁莊消防救援站都要進行冬季水下救援訓練。穿上內膽、乾式潛水服、浮力背心,背上氣瓶,從距離水面一米多高的平台躍入水中,完成水下搜索、水下定向等訓練內容。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在訓練前部署任務。

水面上,隊員將呼吸閥含在口中,再次確認壓縮空氣供應、救援服舒適度、氣密性。做出「OK」確認手勢,檢查完成。隨著2名隊員共同做出下潛的手勢,這場水下救援訓練,正式開始了。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潛水訓練。

冬訓

為了模擬真實救援情況,這次的訓練地點選在了溪翁莊消防救援站附近的開放水域。雖然溫度沒有往年同期寒冷,但這天颳起了風,體感溫度比較低。水面開闊,一陣陣風將水波吹出了海浪的架勢。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身著專業的保溫服裝在水中扮演落水者等待救援。

一到訓練現場,溪翁莊消防救援站站長陳磊就開始進行準備工作,選中訓練區域、測量氣溫水溫。作為訓練的指揮員,陳磊為6名隊員劃定了訓練的分工和任務。

今年冬季,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安排了水下搜索、水下打撈、水下呼吸器尋回等水域救援訓練。年初時,氣溫低,水面結了厚厚一層冰,支隊安排了冰下搜救、冰洞穿越等救援訓練。

冬季的水下救援訓練是一年之中難度最大的訓練。冬天在水下,救援隊員們更容易出現「打寒顫」的情況,「一旦開始出現不自控的‘打寒顫’,就必須立刻準備上潛。」陳磊的隊員韓洪亮說,「這時人容易出現失溫的情況」。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正在進行衝鋒舟O形救援的訓練。

水溫4-5攝氏度,與岸上氣溫相差十幾攝氏度。進水和出水時是最冷的,即使穿著保暖內膽,人體的寒意依然很強烈。韓洪亮記得最冷的一次,在執行任務後上岸,止不住地發抖,臉凍麻了,手指頭髮紫腫脹,彎曲都困難。

不止於此,冬季水下,氣體消耗也更快一些。隊員們帶著輕潛裝備下水時,背上背著整體裝備40斤重的鋁製氣瓶,裡面裝著12L的壓縮空氣。夏季,這些氣體能夠支撐隊員們40分鐘以上的水下作業;而冬季只能支撐25-30分鐘左右。隊員們必須更冷靜迅速地完成搜救任務。

呼吸

水下救援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每做一個動作,體能消耗是岸上的3倍。」陳磊說。同樣的動作,耗氧量也比陸地上要大。

1月25日,密雲區某水域冰面上,消防員正在隊友的幫助下佩戴重潛頭盔。

水下完成任務的同時,隊員們要時刻關注身後氣瓶里的氣體餘量。

12L的壓縮空氣,既要保證自身呼吸用氣、浮力調節背心用氣,還要為自己上升減壓的過程留夠充足的氣體。為了以防萬一,氣瓶上還伸出了一條「備用呼吸閥」,出現意外時能夠及時供隊友使用。

1月25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下水前,消防員正在調整管供設備。

下潛的距離,不能按「深度」來算,只能按「時間」算。潛水員背上氣瓶逐漸減小的壓力值,就是出水的倒計時。

下潛、水中作業、上升。上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最消耗時間的。每上升幾米,潛水員就要進行一次停留減壓,讓身體逐漸適應這個深度的壓力。「比如下潛的深度在30米,潛水員只在水底待了5分鐘,上升減壓的過程可能就需要20-30分鐘。」韓洪亮解釋。

1月25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完成訓練後出水。

再深一些,12L的氣瓶就不夠用了。潛水員需要穿著「重潛」裝備完成水下作業。重潛是通過一根「臍帶」將岸上的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潛水員。潛水員只攜帶一個應急氣瓶。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岸上會保證多個通路的空氣供應。但如果全部失效,潛水員隨身攜帶的應急氣瓶,只夠他們立即上升至水面。短時間內,身體就要承受多個大氣壓的變化。「很有可能要斷送職業生涯」,陳磊的另一名隊員鄭海洋說。

1月25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正在進行重潛訓練,圖為入水瞬間。1月25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正在進行重潛訓練,圖為入水瞬間。

技能

目前,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已有29名隊員通過中國潛水協會資格認定,擁有進行水下救援的資格,5名隊員取得了中國潛水協會教練資格證,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業水域救援隊伍。

「老帶新」傳幫帶的訓練方式、日複一日的努力,讓這些救援隊員們組成了一支專業的水域救援隊伍。

新隊員的訓練,都是從3米深的游泳池開始的。隊員們穿著濕衣,攜帶自攜式潛水的一整套裝備,在水下完成既定的動作。一點點熟悉,一點點訓練。慢慢地,隊員們就開始在開放水域中進行訓練。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確認設備安全後以手勢確認。

新隊員最怕的就是在水中控制不好浮力,突然上浮造成肺氣壓傷。「下去之前很緊張,」韓洪亮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開放水域訓練的場景,「萬一呼吸嘴掉了該怎麼辦?下去前,我把所有的動作、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在腦子裡過了一遍。」

一名老潛水員會全程陪著新潛水員。下水後,老隊員會先觀察新潛水員的情緒是否穩定,安撫情緒,再慢慢開始做動作,完成搜索任務。

12月18日,密雲區,身著專業潛水裝備的消防員躍入水中。

在水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浮力調節。在正常情況下,排出乾衣內的氣體,浮力減小,實現下潛;用腳蹼不同力度地撥水,實現上升並控制上升速度。壓力會根據水的深淺而增減,控制好了平衡,人才能順利下潛上浮或在某一深度保持平衡。

1月23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開始下潛準備完成規定動作。

如果調整不當,乾衣內充氣量過多,潛水員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極快地上升或者倒置,在短時間內承受高壓強差,造成肺氣壓傷,斷送職業生涯甚至可能是生命的威脅。

未知

每下降6米,水溫就有明顯的降低;每下降10米,就多1個大氣壓壓在身上,30米深處,救援隊員們就能明顯感覺到皮膚和肌肉被潛水服緊緊「抱住」。

1月23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入水感受溫度。

這不光挑戰身體素質的極限,也考驗著隊員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下到30米的深度,太陽光越來越微弱,水從翠綠色變成了黑綠色。可視度也從2、3米遠變成了眼前的20、30釐米近。一切都是寂靜的,耳邊只有自己「呼嚕呼嚕」的換氣聲。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在水下進行訓練。

在真實的搜救過程中,泥沙、較差的水質,讓本就不開闊的視野變得更加狹窄。搜救隊員們無法預料到下一秒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會是什麼。身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屍體)會出現在你面前,」韓洪亮回憶自己第一次完成打撈任務的場景,「我先看到了腳,順著腳往上摸,把人一翻過來,他的眼睛直勾勾看著我。那一瞬間,全身的汗毛一下就豎起來,心裡咯噔一下子。」慢慢平複心情,把人拉上去了。

「第一眼看到的是其他部位也還好。如果直接看到的就是眼睛,很可能未來兩三天里腦子都會浮現那個畫面。我們打撈時,會刻意避開眼睛,儘量不看。」鄭海洋說。

1月23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入水瞬間。

站長陳磊回憶此前的一位隊友,從事水域救援工作後,他慢慢開始害怕黑夜;下水後,腦子裡總會浮現上一次救援的情況。後來,他就逐漸退出水域救援的隊伍了。

「在水下基本是看不見的,」陳磊介紹。在這種情況下,搜救更多的是靠手去「摸」。

「摸」也有技巧。12月18日的訓練,陳磊為隊員們安排了扇形搜索、圓形搜索等水下搜索的訓練科目。與陸地不同,水下沒有方位參照物,隊員們需要首先在水面和水中建立錨點,以錨點為圓心,在半徑1.5米的範圍內以「扇形」或「圓形」的區域進行搜索,再半米半米向外擴展。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圍繞浮標準備進行潛水訓練。

救援

搜救隊員除了自身攜帶的裝備,身上還繫著一根救援繩。這根繩不光是安全繩,也是與船上、岸上的信號員保持聯絡的信號繩。

搜救隊員和信號員通過繩語溝通。「繩語最重要的就是兩句。信號員拉一次繩子,就是問‘你好嗎?’,水下隊員再拉一次,就代表‘我好’。」鄭海洋說,「如果水下隊員連續急促地拉動繩子,就代表‘我出現問題,要立刻上去’。」

1月23日,密雲區冰潛訓練現場,消防員正在水下訓練。

每一次水下救援的訓練,每個人的角色都是互換的。一名隊員會當指揮員、也會當安全員;會成為潛水員,也會是輔助人員。哪些地方容易出紕漏?可能會有安全隱患?只有把所有的角色都輪換一遍後,隊員們才能更加抓住每個崗位的要點。

「必須要當過潛水員,才能做輔助人員來給潛水員穿救援服,帶裝備。」鄭海洋說,「只有當過潛水員,才能真正感受到救援服穿在身上是什麼樣的感覺,知道哪些細節如果沒做到位可能會影響下水後的作業。比如救援服拉到喉結上方或下方、耳朵在橡膠頭套中怎麼擺放最為舒適。」

12月18日,密雲區,消防員攜帶專業設備準備下潛。

密雲區消防救援支隊是全國為數不多成立專業水域救援隊伍的支隊。溪翁莊消防救援站作為這支隊伍里的骨幹,水域救援能力強,隊員們實戰經驗豐富。整個中隊有26名消防隊員,其中有10名水域救援隊員。水域救援隊員們最大的95年,最小的99年,他們做水域救援,長的有8、9年,短的有幾個月。

「在冰水裡,人可能不到10分鐘就不行了」,陳磊說。需要潛水搜尋的,一般都無法生還,救援隊員們要消化這種落差。「中國人講‘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們不能讓他們在外面漂著」,韓洪亮說,「我們會以這種方式來安慰自己」。

12月18日,密雲區,完成潛水訓練的消防員在換衣服時哈氣取暖。

陳磊所在的水域救援隊還要參與各種跨區域的救援行動,2021年鄭州暴雨,隊員們前往新鄉衛輝進行搜救。「23·7海河流域性洪水」,21名隊員前往門頭溝參與救援,將群眾救出積水區域、送水保供。

2023年8月4日那天,門頭溝,陳磊的隊員們每人背著3、4箱方便麵排隊準備進入積水區域。一位被救出來的中年女士跟每一位救援隊員握了手,眼裡含著熱淚說:「看見你們就像看見親人一樣,真的,真的!」

圖 王子誠

文 張湘涓

編輯 王遠征 張湘涓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