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遺址西周宮城發現「秦人」字樣甲骨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12月28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目前確認了陝西寶雞周原遺址西周時期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牆,並在宮城城牆南側的壕溝內,發現了200餘片卜甲與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識出刻辭180字。
據介紹,為進一步揭示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結構,近年來周原考古以尋找牆垣體系與先周文化大型建築為重點。通過「大範圍追蹤性鑽探」與「重點部位針對性發掘」,發現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築群,以及西周時期三重城牆。
考古人員在遺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區域,鑽探出先周文化建築帶,南北長度超過150米,發掘了2座大型建築。完整揭露的一號建築南北總長68米,東西寬34-37米,面積逾2500平方米,由門塾、東西廂房、前堂、後室、前後庭院構成。這是周原遺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築,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築。
考古人員發現,大城東西約2700米,南北約1800米,面積520萬平方米。對大城牆的東南城角、西南城角、東南城門等5處發掘表明,大城建於西周晚期,為目前發現的最大西周時期城址。
東南城門由城台、外甕城、南北門道、門塾、內甕城、入城道路、門內建築群等部分構成。城台南北跨度95米,入城道路寬約30米。該城門規模宏大、結構完備,在先秦城址中前所未見。
小城位於大城西北部,東西長1480米,南北寬約1065米,面積約175萬平方米。通過6個地點的解剖,判斷城牆始建於商周之際,廢棄於西週末年至春秋初年。小城面積大於以往發現的同時期城址規模。
宮城位於小城北部正中,面積約50萬平方米。通過對北牆、西北角、南牆及南門的發掘,判斷宮城年代基本與小城共時。鑽探發現宮城內遍佈夯土,多條道路縱橫交錯,大致呈網格狀佈局。
據介紹,宮城南牆寬約14米,夯土保存1米餘。已發掘的一座城門位於南牆偏東區。門道呈亞腰形,兩側有6.5米寬的夯土牆,進深約55米、寬6-10米。路面鋪設石子,保存有車轍。
南牆外有壕溝,寬23.6米、深3.5米。南門西側壕溝內發現大量人和動物骨骼,或散亂分佈,或集中掩埋。人個體數在40-100之間,年齡從嬰幼兒到老年都有,營養狀況普遍不佳。動物有牛、羊、狗、馬,以馬的數量最多。考古人員表示,宮城牆外其他地點的發掘也發現較多人骨,該現象較為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壕溝下層出土了200餘片卜甲與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識出刻辭180字。內容如「壬子王其獸…」 「邑其呼歸。周」 「秦人」等。這是西周甲骨文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考古專家稱,先周時期大型夯土建築群,為判斷周原遺址為滅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關鍵證據。以往西周城牆發現與發掘較少,有關西周城牆結構形製、西周城址形態的認識缺乏。周原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牆的發現,特別是宮城南門與大城東門的發掘,不僅促進了周原聚落形態與性質的認識,更提供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