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同誌逝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12月29日發佈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固體火箭技術領域的傑出專家,原航天工業部第四研究院院長邢球痕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12月29日淩晨2時4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5歲。
據介紹,邢球痕同誌1930年9月出生於浙江嵊州,195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1958年進入國防部五院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工作,曆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四室技術員、組長,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所組長、研究室副主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四院41所研究室副主任、所長,航天(航空)工業部四院院長,航天四院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顧問等。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訃告稱,邢球痕同誌長期致力於我國固體火箭動力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多個國家重點戰略、戰術武器型號用固體發動機的研製、生產、試驗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推動我國多型重點戰略戰術型號立項研製,是我國航天固體火箭技術領域的主要拓荒者和固體導彈由夢想變為現實的突出貢獻者之一,為中國航天事業、國防裝備事業發展和航天科技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
《陝西日報》曾報導,1953年邢球痕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錄取,師從航天元勳任新民,成為固體火箭武器專業的第一期學員,這是邢球痕人生的轉折點。從此,他把忠於人民忠於黨、獻身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奮鬥目標。
1958年畢業後,邢球痕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工作。邢球痕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8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指出,我國要掌握火箭的最新技術。同年同月,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組應運而生,剛畢業的邢球痕勇挑重擔,成為項目組組長。
在研製過程中,他將復合推進劑、內孔裝藥設計、噴管設計等技術應用於直徑300毫米到1000毫米以上固體火箭發動機上,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採用復合推進劑、具有內孔燃燒新型裝藥設計的300毫米固體火箭發動機。他參與研製了用於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用於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返回變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他主持研製的某一型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於1966年試車成功,其性能達到美國北極星導彈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水平,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展史上的一項突破。
在我國研製第一代潛地戰略導彈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工作中,作為技術負責人的邢球痕運用優化設計方法找出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壓強與比衝之間的最佳設計點,選定了各部位材料,製訂了動態密封方案,確定了軸承結構形式,解決了固體導彈的推力矢量可控等十餘項重大技術問題,圓滿完成了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任務。
1982年10月,渤海海域碧波萬頃、風平浪靜,試驗潛艇駛入預定海域,下潛待命。隨著指揮所發射指令的下達,潛地導彈像一條白色的蛟龍鑽出海面,尾部驟然噴出一團橘紅色的火焰,裹著巨大的水柱,呼嘯著射向萬里晴空,在海天之間繪出一幅壯美的圖畫。中國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的試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因為在這項工作中的突出貢獻,邢球痕代表航天四院全體研製工作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2年初,邢球痕提出研製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設想。第一級、第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分別採用D406高強度鋼殼體和纖維纏繞殼體、丁羥推進劑、翼柱型裝藥、柔性全軸擺動噴管等新技術。邢球痕帶領團隊不斷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信,賀信中指出:「這表明我國戰略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又取得了可喜的新的突破,標誌著我國戰略武器研製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該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在第二代戰略洲際導彈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中,邢球痕參與解決了燃燒室界面粘接系列關鍵技術,主持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各研製階段的技術評審和技術把關,確保導彈首次飛行圓滿成功,該型號導彈已定型裝備部隊。為努力開拓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應用範圍,邢球痕決定自籌資金研製某型號導彈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目前該產品已裝備部隊。
1997年,邢球痕組建了天風科技轉化中心,繼續為實現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的跨越發展而奮鬥。為了增強導彈的突防能力,將我國空地導彈射程提高到中遠程水平,他聚精會神地研究空射導彈與地地導彈的三維優勢和空中多級固體運載火箭的優越性,寫出研究報告。他提出機載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設想,寫出總體設計方案,該方案經專家評審通過。
自力更生,無險不可攀。邢球痕曾說,他有一個強軍夢:要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提供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性價比極高的全新裝備。為了圓夢,邢球痕一生奮鬥不息!
資料來源: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陝西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