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24·山東改革創新者說⑧丨一條數據鏈串起的「算力氣場」
編者按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改革創新成為各行業各領域的主題主線。今年以來,山東聚焦重點領域、突出關鍵環節,探索創新、狠抓落實,展現出新作為、取得了新成效。本報推出「突破2024——山東改革創新者說」全媒體聯動報導,省市黨報記者深入企業車間、生產一線,通過人物親曆、記者觀察講述改革創新故事。敬請關注。
歲末之際,膠州市大數據和智慧城市建設中心副主任魏克穎還在忙碌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算力中心的洽談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明顯感覺企業落戶意願更強。「以前出去拜訪企業,對接一番下來,成果寥寥。」魏克穎說,「今年,很多企業代表主動找上門來,洽談合作意向非常明顯。」
12月6日,位於膠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的華為雲華東(青島)數據中心正式開服,面向企業、政府提供算力、存儲、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數字化服務。說起這個「最強大腦」,魏克穎滿是自豪:「在這裏,智能算力和算法服務正轉化為生產力,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
「算力對經濟的拉動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將帶動3—4元經濟產出。」魏克穎說,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今年,很多企業代表「組團式」找上門來。與此同時,膠州數字產業密集出台的配套舉措,也為落戶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大展身手提供了機會。
對企業每年發放總額最高2000萬元的「算力券」、到膠州創業的數字經濟頂尖人才團隊可獲最高1億元股權投資……對於每一個前來洽談的企業,魏克穎都會為他們介紹真金白銀的「政策禮包」。他帶領團隊將市區兩級政策梳理整合,形成了「沉甸甸」的《上合新區支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政策清單》,幫助企業一目瞭然瞭解政策,助力發展。
一年來,膠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算力氣場」越來越強:華為雲、騰訊雲、浪潮雲等頭部企業落戶,大華股份、竹雲科技、華傲數據等10多家數字化企業加速集聚,未來年產值預計突破50億元。
根據規劃,未來三年,膠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算力服務能力可達2000P,即每秒運算200億億次,能夠滿足大規模的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需求。對「算力每秒200億億次」的能力,魏克穎打了個比方:假設全中國14億人每秒鍾執行一個簡單計算,那麼200億億次需要14億人不眠不休算上40年。
不僅「算得準」,還「跑得快」。華為雲華東(青島)數據中心數據傳輸可5毫秒直達山東半島,10毫秒直達環渤海城市群,未來計劃30毫秒通過海底光纖直達日韓,並輻射上合組織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當於眨一次眼,就能完成青島到日韓單向數據傳輸超3次。」魏克穎說。
算出來,用到哪?魏克穎介紹,膠州數字產業園加快打造集成多方資源和開發平台的算力服務「沃土」,拉近算力資源與應用場景之間的「距離」,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向賦能。
山東能源集團把華為雲盤古礦山大模型全面應用到采、掘、機、運、通、洗選等9個業務系統21個場景中。在「算力」助力下,濟寧二號煤礦每年多產出8000噸精煤,精煤產率提升千分之二,增收約2000萬元。
很多企業像山東能源一樣,在算法助力下變得越來越「聰明」。這種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上雲、用數、賦智的數智化轉型,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智能運營和決策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構建新優勢。
黑煙車遙感監測系統、水質自動監測與預警平台、智慧林業雲平台……不止傳統製造行業,從氣候預報到觀影購物,從全域旅遊到數字鄉村,膠州數字經濟產業園不斷探索算力賦能應用的業務場景,以海量數據和算力優勢賦能千行百業。
「我們將依託上合數字底座,樹牢‘項目為王’理念,通過構築算力支撐平台、建設統一供數工廠等措施,持續加大數字經濟項目招引,讓算力像水和空氣一樣賦能千行百業。」魏克穎說,產業園將以自主可控的雲底座為上合經貿綜服平台、「工賦上合」工業互聯網綜合賦能平台、上合國際樞紐港數字孿生港等高能級平台搭建提供算力支撐,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眾新聞記者 張曉帆 青島日報記者 劉冰)
在經濟發展的壯闊畫捲上,大項目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
我們為何關注大項目?我們的生活又需要何種大項目?帶著這樣的疑問,一年來,我翻閱政府文件,採訪主管部門,走訪經營主體,請教經濟學家,見證了眾多大項目的蓬勃發展,從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到科技研發的最前沿,重大項目無處不在。它們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無限的潛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是面向未來、鍛造核心競爭力的堅固基石。
投資是拉動經濟的「快變量」。在經濟發展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時,這一變量的作用尤為明顯。而大項目作為承載大量投資的載體,自然成了觀察投資動態的重要窗口。今年初,山東公佈了2024年省級重點項目清單,共包含2000個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這些資金如同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注入各個產業領域,帶動了上下遊企業的協同發展。
在省級重點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基礎設施項目。每一寸道路的延伸、每一座橋樑的搭建,不僅讓建築、原材料等傳統行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更如春風化雨般拉動區域間的合作交流,催生企業、行業間的攜手共贏。濟鄭高鐵的通車,打通了中原大地與山東半島的快速通道,激發了產業協同的新活力。魯西化工研發中心與濮陽綠色化工公共研發中心開展聯合研發;東明石化正在籌劃與巴德富公司共建丙烯產業鏈,越來越多的產業項目實現了合作共贏。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無論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還是民生改善,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項目上。而規模與投資巨大的重大項目往往具有戰略性意義,不同時期的重大項目體現了政府政策的導向差異,是政策轉型的重要標誌。過去的一年里,我愈發深刻地認識到,大項目建設與未來的發展以及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緊密相連,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今天的新能源項目,就是明天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今天的高端製造項目,就是明天製造業走向全球價值鏈頂端的關鍵階梯。如今的重大項目更加關注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產業形態,孕育著發展的新動能。當我看到先進的技術在民用航空、汽車製造、智能交通、精準農業等領域生根發芽時,不禁對企業、專家的創新研發精神產生深深的敬意。從這些大項目中,我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項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只有投資結構先轉型,才能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目清單是一張任務清單,更是機遇清單。一個大項目鏈起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對於城市發展而言,項目建設不僅是現在進行時,更是將來進行時。我將繼續關注項目建設的發展,始終在路上。
(大眾新聞記者 陳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