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從何而來——經濟大省一線走讀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為什麼都喜歡去廣東工作」登上微博熱搜推薦。回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的一年經濟形勢,即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形勢複雜嚴峻,這個詞條登上熱搜,更顯深意。

而現實生活中,一個數據成為「喜歡廣東」「相信廣東」重要註腳:實時在粵人口1.5億人。

為什麼更多人選擇相信廣東?連日來,我們走讀經濟一線,試圖找到答案。

一線走訪,感受經濟跳躍的脈搏

離開「信息繭房」,直面一線現場,我們最大的體會是,愈發嚴峻的經濟形勢有如一場大考,但廣東並沒有「抽水」「題目難」,而是一言不發,奮筆直書。

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我們最深的感受便是「快」。投產一年多來,工業區的廣東石化項目就已加工原油超3000萬噸,工業區整體帶動惠來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92.7%。

承接產業有序轉移的政策不僅使粵東受益,在廣東另一翼的茂名,東華能源(茂名)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成功為城企雙方找到需求契合點,一場為共同產業理想的「雙向奔赴」一拍即合。

視線回到珠三角。在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大橋等超級工程落成後,位於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完成工程招標,在地理空間意義上,將進一步豐富珠江東西兩岸「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選項。

與佛山同城相望的廣州,其傳統優勢產業——汽車業正面臨挑戰。但由於佈局早、政策大膽創新,廣州精心培育的自動駕駛產業鏈條,終於在今年迎來爆發。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陸續登陸諾斯達克,快速成長為全球自動駕駛領域頭部玩家。

廣東另一核心城市——深圳經濟表現搶眼,尤其是外貿優勢顯著,有望重新奪回「外貿第一城」。其秘訣之一就是,為外貿增長找到了另一條「腿」——跨境電商

龍崗康利城內,賽維時代、傲基科技兩家跨境電商企業在兩年里陸續上市,以它們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影響力開始輻射到整個外貿行業,進而帶動周邊及珠三角的製造業增長。

跨境大賣家的遠洋貨輪不斷駛入南海,與之相伴的則是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僅去年以來,全省14個沿海市已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90個、總投資額202億元。耕牧海洋,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第一經濟大省打開廣闊空間,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新突破。

「踩點」答題,解讀佈局思路章法

佈局產業、提振經濟,不僅看規模,更看章法。放下掄得冒煙的筆杆,審讀廣東的「卷面」,我們發現,一線的發展實踐,呼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有關部署要求,甚至可以說實現「踩點」答題:

會議要求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於是有了大南海工業區字面意義的「快」,1年幹成3年的事;

會議要求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於是有了珠三角樞紐機場落子高明,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等陸續通車,物理意義上打通珠江東西兩岸;

會議要求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於是有了智能駕駛場景落地傳統強項汽車製造在智能化「下半場」搶得先機;

會議要求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於是有了跨境電商強勢崛起,改寫外貿乃至工業生產底層邏輯,助「廣東造」順利經略四海;

會議要求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於是有了東華能源項目建設加速,用綠色能源「質量」換取未來增長「總量」。

在中央設計的框架下,結合實際發揮廣東所長的「自選動作」同樣精彩,海洋牧場無疑是其中代表。一座「海上‘生綠電’,水下魚滿倉」的海上養殖平台集合了農業增收、科技創新、裝備製造、「雙碳」轉型、現代服務等多種長項,為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居民實感,為數據提供鮮活註解

投資頂住房地產波動壓力、新質生產力數據全線提升、外貿保持兩位數增長、糧食產量連年提高……臨近年末,對廣東全年「答卷」的評分即將陸續出爐;而在此之前,南粵人民早已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熱鬧。「港車北上」政策實施一年,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的香港單牌車突破100萬輛次;深中通道開通不到4月,累計車流量就突破1000萬車次。深中通道的超級車流量成就了中山美食流量密碼——「乳鴿指數」,有餐廳國慶期間一天竟賣出1200只乳鴿。

大灣區、廣東經濟地理的格局還在不斷被改寫。梅龍高鐵、黃茅海通道等「超級工程」又陸續落成,在帶動工業投資強勢增長後,又將暖意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今年春秋兩季廣交會,每屆均吸引約25萬名境外採購商雲集,數量龐大的高品質產品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揚帆海外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外貿 「新三樣」廣受關注。

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熱度則持續至今,帶動汽車、家電、家居產量銷量勁增,尤其是銷量數據增長,折射著大眾對未來的充沛信心。

在社交媒體、問答平台上,外省網民分享訪粵感想,道出了「相信廣東」的精神內核:

在廣東,個人可以坦誠地追求財富,總有機會在向你招手;政府與企業直來直往,向來不諱談問題,不迴避改革,不抗拒創新,讓廣東在率先達到13萬億的巨型經濟規模之後,又為全國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而在廣東人自己看來,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面對複雜局勢,廣東佬先站出來,「頂硬上」,一份份答卷,恰在代代先賢身旁。

中山先生故鄉前,長橋臥波通天塹;彭湃所建農會旁,廠房拔地映長灘。嶺南大地,能哺育科學巨擘、商業精英,也能培植新興產業、綠色化工;千裡海岸,能支撐鄭和出海、縱橫南洋,也能托舉遠洋巨輪,經略世界。

無人駕駛車的穿梭、巨型貨輪的駛出、現代化工廠的聳立、新機場的佈局、深海養殖的挺進、石化大項目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一個個火熱發展場景,繪具2024年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廣東,永遠值得相信。

南方+記者 邵一弘 黃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