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保大家談丨減少人臉識別侵權,完善法律法規至關重要

自動售貨機不再強製或誘導「刷臉」了!據報導,近來,上海不少消費者發現,原本需要「刷臉」支付的自動售賣機,如今支持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等多種支付方式了。支付、解鎖、開門、進站……「刷臉」愈發便利的當下,「兩手空空」就可出門似乎離人們越來越近。不過便利的背後,個人信息的採集和使用問題引發各界關注。

頻繁刷臉,也引發了人們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比如相較於數字密碼等信息,人臉信息具有唯一性、難以改變的特性,密碼丟失尚可更改,而人臉信息泄露的救濟難度要大得多。儘管對人臉識別技術運用有著規範要求,但部分場景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現象仍比較普遍,強製性、被動式、隨意化「刷臉」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實際上,一些場所要求刷臉並不具有合法性。例如,根據2022年修訂的《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旅館接待旅客住宿必須登記。登記時,應當查驗旅客的身份證件,按規定的項目如實登記。其中,並未對「刷臉」作出明確規定。可見入住旅店「刷臉」並沒有得到法律的授權。

要減少因人臉識別導致的侵權或糾紛,完善相關法規至關重要。個體生物信息伴隨終生,不可更改,一旦泄露後患無窮。有關部門應盡快出台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相關規定,對人臉信息採集、人臉信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安全保障作出具體規定。

相關部門對於人臉識別當加強管理,對可能涉及的「強製刷臉」行為當進行專項治理。媒體報導,面對公共場所過度使用甚至濫用人臉識別技術,2024年,上海「亮劍浦江·2024」消費領域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加快整治步伐,朝著公共場所「不刷臉為原則、刷臉為例外」的目標持續攻堅。此舉無疑具有借鑒推廣意義。

以上海市為例,一方面,全面摸排人臉識別應用場景,推出有關行業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正面清單」;另一方面,依法依規嚴厲懲戒侵害消費者和用戶人臉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推動企業主動履行人臉信息保護義務,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既規範人臉識別應用又對違規行為進行懲治,這就將其納入了法治軌道,有助於將「非必要不刷臉」落到實處。

當然,個人也應該注意自身權益的保護。如今,人臉識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有的服務商甚至強製將錄入人臉信息作為提供服務的前置條件,人們很可能在渾然不知的情形下,人臉信息已然被惡意獲取。對此,個人要增強防範,對於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要勇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這也有利於抵製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

(原標題:《「非必要不刷臉」須靠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