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我在南海種珊瑚
影片:《我在南海種珊瑚》
只有在海面之下,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珊瑚對於海洋的重要性。
研究員們在淺水區移植珊瑚幼苗。
「種」珊瑚
劉騁躍穿上潛水衣,背上氣瓶,帶上珊瑚幼苗,釘子、電鑽、鐵錘等工具,和兩位隊員組成小隊,一頭紮進水中。
研究員們向著淺水區前進。
在海洋的淺水區,劉騁躍找到一片適合珊瑚生長的礁石區域,將釘子一錘一錘攻入礁石中,再把珊瑚幼苗固定在礁石和釘子上。這樣,一株珊瑚就「種」好了。
劉騁躍比「OK」手勢,代表準備入水。
因為珊瑚是固著生物,要固定在礁石上。就和種樹一樣,「但在水下種珊瑚,要比在陸地上種樹的難度大很多,」劉騁躍說。在海上,不光水面有浪,水下也有浪。研究員們要時時刻刻根據水流的方向,用腳蹼撥水,實現平衡。「在水下不著力,釘釘子也更加費力,好幾錘才能將釘子釘在礁石上。正常潛水,一瓶氣體能維持1小時左右,我們種珊瑚可能20、30分鐘就用完了」。
研究員們將釘子攻入礁石。
經過漫長的等候,一株株珊瑚,長成簇,再連成片。珊瑚自然死亡後留下碳酸鈣的骨骼,新的珊瑚不斷在舊珊瑚上繁衍、生長,不斷沉積,形成珊瑚礁、珊瑚島。
研究員們將珊瑚幼苗固定在礁石上。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理想的棲息地,是世界上極為獨特且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珊瑚礁主要分佈在熱帶淺海域,但實際上它只適合生存在水溫28攝氏度以下的海域。異常的溫度會使珊瑚大量白化死亡。
海水潮起潮落,近岸的珊瑚露出水面。
隨著全球變暖等因素,海水溫度持續上升,珊瑚大面積白化,進而導致死亡。「這就是我們說的‘荒漠化’。在海底,放眼望去沒有任何生物,只有一望無際的沙子,一切都是灰濛蒙的,非常死氣沉沉」,劉騁躍說,那種感覺很壓抑。
我國的珊瑚礁主要分佈在福建以南的區域,一直到廣東、廣西,離岸的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海南以及西沙、中沙、南沙群島。
20世紀末,劉騁躍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開始在海南島進行珊瑚監測。「從零幾年開始,珊瑚含量有顯著的下降。到2016年、2018年,含量開始出現回升。」劉騁躍說,「與上個世紀80年代相比,珊瑚的退化非常嚴重。」保護珊瑚成了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的事情。
劉騁躍和學生記錄近岸的珊瑚生長情況。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便開始了對珊瑚保護的研究。「在2010年之後,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科研人員的積極參與、群眾環保意識的增強,珊瑚修復的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劉騁躍說,「所有造礁石珊瑚被正式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沿海城市的珊瑚資源管理也得到了加強,我國對珊瑚保護的投入力度遠遠超過了周邊國家。」
海底活過來了
劉騁躍第一次下水是在六年前。那時,珊瑚保護已有起色。「在我真正跳下去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珊瑚,看到了珊瑚礁里穿梭的魚類。非常興奮,真的很開心」,劉騁躍說。
隨著對珊瑚的瞭解越來越深入,劉騁躍慢慢就能觀察出珊瑚是否健康。換句話來說,珊瑚活得是不是開心?
淺水區的珊瑚茁壯成長,豐富了這裏的生物多樣性。
劉騁躍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南東鑼島和蜈支洲島的珊瑚修復。在東鑼島的珊瑚修復開始前,島周邊淺海區的水非常渾濁,也非常急。水底幾乎沒有任何生物,在這樣的環境中移植珊瑚,劉騁躍和研究員們的心裡都沒底,不知道移植的珊瑚能否存活,只能硬著頭皮移栽幼苗。
半年後,他們再去考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珊瑚都是存活的,生長狀態非常好。一年後,不同移植的珊瑚已經連成片,形成珊瑚礁。又過了三年,這裏多了很多魚類、螺類還有海參,整個生態系統改善。「東鑼島的漁民都在說,附近的魚類多了起來。我們聽了也非常自豪」,劉騁躍說,「在水下看到這些茁壯的珊瑚,我壓抑不住的興奮,會不由自主地笑出來。」
茁壯的珊瑚。
珊瑚礁為什麼重要?「珊瑚礁是大海里的城市,它建立了一個複雜的生態環境,就像一個森林城市。大量的海洋生物在裡面尋找自己的棲息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練健生說。據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數據,在全世界的海洋中,珊瑚礁面積佔比約0.25%,但它孕育了超過25%種類的海洋生物。大量漁業產業也依賴珊瑚礁。
多種魚類穿梭在各樣珊瑚中間。
另外,珊瑚礁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具有消散波浪能量,減少海岸侵蝕,有保護亞熱帶海岸線的潛力,對國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已經在海南省沿岸以及西沙、南沙等海域種植了30萬株以上的珊瑚,修復退化珊瑚礁的面積超過了30萬平方米。為中國珊瑚礁的恢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海是包容的。我們移植的珊瑚幼苗就像一粒沙子,大海像是貝殼。當我們把沙子帶進海洋後,經過大海的沉積,沙子變成了珍珠,才能散發出光芒。」劉騁躍說。
劉騁躍站在海水中,看著遠處人工移植的珊瑚。
文 張湘涓
編輯 王遠征 張湘涓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