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灣》即將亮相國話先鋒智慧劇場,講述橫跨40年深圳故事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及「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三季原創劇目」,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深圳話劇院(籌)、深圳大劇院出品,原創音樂劇《灣》將於1月6日-7日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首演。

原創音樂劇《灣》海報。原創音樂劇《灣》海報。

該劇由入選「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青年導演曲藝執導,同時擔任編劇及作曲,特邀演員高天鶴、種丹妮及湛嘉麗、袁澤智 、彭玥菡 、李卓雨、邢鶴嚴、侯毅傑、龐皓、廖莎、盧梓萌、王燁森等主演。講述了1979年-2019年的深圳灣,橫跨四十年的青春奮鬥與愛情故事。主人公通過信件和漂流瓶進行的跨時空對話,以音樂劇的形式在兩個時空交織中,展現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程,以及個人在大時代中的情感與成長。

導演曲藝回憶,最初拿到「奮鬥在深圳」這一主題時,或許多數創作者會更加傾向於從某個典型人物或深圳的企業故事入手。然而,曲藝則更希望這個作品能夠貼近年輕一代。通過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追溯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的同時,構建一種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情感橋樑,並通過觀演之間的關係,喚起年輕一代的深刻共鳴。「我們選擇了漂流瓶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象徵,它代表著每個人如同大海中的漂流瓶,雖然隨波逐流、命運未定,但最終都將被有緣之人拾起,尋得屬於自己的歸宿。這正是我們這部劇的核心主題和創作意圖。」曲藝表示,無論是在深圳還是北京,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去奮鬥,機遇總會不期而至。在這條奮鬥的道路上,總會有溫暖和關懷相伴。

音樂劇《灣》劇組合照。

在音樂創作上,此次主創團隊可謂投入極大的精力。曲藝表示,儘管時間緊、任務重,但大家始終遵循正常的藝術生產過程,沒有妥協。據他介紹,此次音樂劇《灣》的劇本經歷了三十多次修改,尤其在音樂方面,特別深入到本土進行了實地考察,深入挖掘並選取了廣東以及深圳地區的民歌、民謠,並加入了如童謠《月光光》,民族音樂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時代特徵的音樂,同時,還融入了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流行音樂及港樂元素。

為了淋漓盡致地展現這些音樂作品,主創團隊特別邀請了資深的粵語教師為演員提供專業指導,確保劇中每一首歌曲都能精確地表達粵語的韻律和美感。曲藝表示,「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讓深圳的朋友們能夠在劇中聽到那些親切的旋律,利用音樂的橋樑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緊密相連。我們致力於在傳統中尋求創新,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年青人接觸並欣賞到中國優秀的文化。」

據介紹,音樂劇《灣》的舞美設計採用漂流瓶里的信紙的方式來體現整體戲劇的詩意性,同時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影像與舞美相配合。該劇舞美設計陳斯表示,根據劇情設定,劇中人物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時空,但他們之間存在著情感上的交彙,就像是穿越時空的相遇。他們的情感故事,就如同漂流瓶中的信件,承載著深遠的意味。因此,在舞台設計上,便以漂流瓶和信件作為演員表演的主要空間載體。而舞台空間的轉換、感恩的表達,以及演員情感寄託的展現,則主要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實現。「希望能夠讓多媒體元素與舞檯布景更加有機地融合,營造出更加詩意的舞台效果。舞台設計中的大量留白,正是為了給多媒體提供更多的表現空間,使其能夠更好地補充和豐富演員的表演。」

音樂劇《灣》排練照。

多媒體設計王晉寧表示,近年來,許多戲劇作品大量運用多媒體內容,以增強觀眾的沉浸感,這可能與當代年青人的審美偏好有關。但在這部劇中面對一條較長的時間線,展現了兩個時代的對比。因此,整體風格上在保持一部分寫實元素的同時,也要融入一些抽像的表現手法。「關於這一點,我們的影像設計已經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設計思路。她計劃在劇中巧妙地結合寫實與抽像,通過這種風格上的對比和融合,來強化劇情的深度和觀眾的體驗。我們相信這樣的視覺設計能夠有效地支撐劇情的發展,同時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在這部音樂劇中,由於劇情涉及兩個時空和兩個時代的不斷切換與變化,影像設計方面更是採用了兩種風格的結合。一部分是寫實紀實的風格,另一部分則是更加抽像、詩意和寫意的風格。影像設計郭靜表示,「觀眾在觀看演出時,將能夠體驗到這兩種風格的交融與對比。同時,我們在劇末做了一個新的嘗試。在女主角與未來的自己進行對話這一環節,我們融入了AI技術,以展現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創新的表現形式,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認可。」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