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星辰大海的「襄陽力量」!
習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說
2024年
一個個瞬間定格在這不平凡的一年
令人感慨、難以忘懷
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
夢想號探秘大洋
深中通道踏浪海天
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
展現了中國人
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誌
2024年是中國航空航天的「超級大年」。嫦娥六號攜帶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神舟十八號」和「神舟十九號」乘組「太空會師」、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交易額達2856億元……一個個意義重大的產品、一項項遙遙領先的技術閃耀在廣闊的藍天和無垠的星海,書寫著一段段叩問蒼穹的浪漫傳奇。在這飛天追日的逐夢之旅中,「襄陽造」始終是一塊不可或缺的重要拚圖。
嚴絲合縫的動靜密封系統讓問天攬月的航天器更加穩定可靠,集數十項獨特功能於一體的航空綜合防護服和航天員「企鵝服」為「飛人」套上了「安全外衣」,擁有世界領先核心技術的彈射座椅讓駕駛員遭遇險情時能夠從容逃生……這三項舉足輕重的產品猶如「三束光」,折射出全體襄陽人逐夢「星辰大海」的拚搏奮進,點亮了這座「航空航天強市」的驕傲和榮耀。
密封件
搭建問天攬月的「安全港灣」
11月4日1時24分,搭載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西岸穩穩著陸。
192天連續「在崗」,9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隨著「神舟十八號」乘組的歸來,一項項紀錄被再次刷新。
「看到航天員們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我們也感到十分自豪!」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42所(簡稱航天四院42所),得知消息的宇航配套及特種橡膠材料與工藝研究課題組組長李傑激動地和組員們擊掌相慶。
航天器在發射過程和太空運行中都面臨著苛刻的外部環境,如何隔離艙體與外層空間、支撐艙內環境至關重要。為瞭解決這一重大課題,航天四院42所集合精幹力量,成立多個課題小組,日以繼夜、聯合攻堅,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為「問天攬月」的航天員們打造「安全港灣」。
「我們的產品成功經受了地面8萬次的疲勞試驗,並通過零下90攝氏度到200攝氏度的高低溫交替變化環境測試,滿足在軌時間不少於25年的長壽命要求。」李傑介紹,在大家的團結協作下,實現了飛船密封系統全流程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九號」,航天四院42所為飛船總體單位提供數萬件密封產品,一次性檢驗率達到100%。
艙外航天服、二氧化碳吸附藥盤、「太空廁所」組件……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航天四院42所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也運用到更多產品領域,為航天員空間站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位保障。
「從載人飛船密封件,到航天員艙外航天服手套組件,從消氫點火裝置,到逃逸火箭發動機配方,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夯實了技術保障。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繼續發揚航天精神,承擔起更多艱巨的研發任務,讓‘襄陽造’為航天事業貢獻更大力量。」李傑鄭重地說。
防護服
披上翱翔天際的「安全外衣」
11月12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開幕。在展廳內,一套造型酷帥、質感優良、功能齊全的「飛行員套裝」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觀看。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生產的新一代出口型個體防護裝備,由綜合防護服、防護頭盔、加壓供氧面罩組成,採用‘一體化設計、模塊化組合’的設計思路,可根據飛機任務剖面進行模塊化選擇和組合使用,滿足不同任務剖面下的飛行員防護要求,實現抗過載、高空代償、抗浸防寒、水上漂浮等功能。」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航宇)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鍾華介紹,一直以來,中航工業航宇依託技術儲備和產業基礎,深耕防護救生裝備研發和生產,為翱翔天際的航天員和飛行員們提供著堅實可靠的保障。
「綜合防護服主要用於航空領域,穿上了它,飛行員就相當於披上了一件‘安全外衣’,與它配合使用的保護頭盔,可以讓飛行員頭部免受或減輕碰撞引起的損傷,同時保護眼睛免受迎面高速氣流的吹襲,減輕強光、眩光對觀察的影響,在輔以加壓型供氧面罩和機上通訊系統足以讓飛行員從容面對突發情況。」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到。
除了為鷹擊長空的飛行員們掃除後顧之憂,中航工業航宇堅持「橫向拓展、縱向延伸」的專業發展思路,給航天員提供全方位的「嗬護」,研發了防護救生和太空生理鍛鍊裝備。
「航天員失重防護系統主要包括企鵝服和套帶。航天員在空間站駐留期間,可使用套帶和企鵝服進行失重防護鍛鍊,保障骨質、肌肉及心血管的健康,提高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舒適度。」項目總設計師萬曲介紹。
除此之外,經過改造後的抗浸防寒服、救生物品包和救生船也可同步運用於航天領域,當航天員回程遇險時,為他們提供防淹溺漂浮、禦寒保暖、待救聯絡和生存等保護。
彈射椅
開啟危急時刻的「安全通道」
在中國航展上,除了大放異彩的飛行員個體防護裝備,由中航工業航宇研製的先進概念彈射座椅也備受青睞。
彈射座椅是現代戰鬥機的標配,是守護飛行員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長久以來,中航工業航宇研製的彈射座椅,為「藍天驕子」開啟危急時刻的「安全通道」,目前,彈射座椅實現了型號配套全覆蓋,滿足了我軍航空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需求。
在襄北試驗基地,一道長達6公里的「地球切線」靜靜橫亙在大地上,這是被譽為亞洲第一軌的高精度高速火箭橇試驗滑軌,它的誕生使我國成為繼美、英、俄、法之後第五個擁有這種重要航空試驗設備的國家;在彈射座椅總裝脈動生產線,數字技術賦能讓生產工藝實現再造,產線平衡率由42%提高到84.3%,總生產週期縮短了50%,確保了座椅重要零組件的安裝正確和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在技術研發實驗室,新一代彈射座椅具備彈射出艙後的狀態自動感知和姿態主動糾正能力,滿足我們現代戰機的各種不利姿態救生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飛行員的作戰信心。
「中國的彈射座椅技術已從最初的‘望其項背’發展到了現在的‘同台競技’,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一騎絕塵’,走在世界前列了!未來我們將聚焦提升火箭彈射座的高性能,高人機功效,低損傷,智能化四個方面持續發力,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襄陽貢獻’。」鍾華說。
月面國旗
閃耀在月球背面的「石頭紅旗」
6月25日14時7分,隨著嫦娥六號返回器帶著包括月背月球樣品在內的「月球包裹」,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在這個「月球包裹」中,還裝有我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的一面國旗。而這特殊的國旗,凝聚著湖北彙爾傑玄武岩纖維有限公司(簡稱彙爾傑)傾注的不少心血。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彙爾傑掌握了玄武岩纖維生產工藝的關鍵技術,其研發生產的5微米超細玄武岩纖維,不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還填補了國內空白。因此也承擔了嫦娥六號月面展示國旗的研發任務。
「接到這一研製任務時,我們的研發團隊都很激動。但大家都知道,難度非常高。」彙爾傑總經理吳敏勇說,因為嫦娥六號月面展示國旗的重量和質量要求非常嚴格,既要做到薄而軟,又要做到強而韌,所以玄武岩超細纖維紡絲、紡紗、織造及色彩構建等都是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題。
經過成百上千次實驗,彙爾傑研發團隊獨創了熔爐中心取液法和內外雙恒溫控制的溫度場分佈,還通過拉絲機分段定速控制技術,解決了玄武岩纖維拉絲過程中內外粗細不均問題。同時,通過對單絲塗覆技術恒壓恒流量進行創新改造,保證玄武岩纖維表面有效集束、潤滑,真正做到「0」毛刺,實現用玄武岩纖維紡紗穩定連續。
最終,曆時四年,彙爾傑與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衛林院士月面國旗團隊、安徽華茂集團聯合攻克了玄武岩超細纖維紡絲、紡紗、織造及色彩構建等諸多國際難題,首次成功研製出無溫控保護、獨立動態展示、重量只有11.3克的「石頭版」高品質織物國旗。
「展開了!展開了!」6月3日,當在新聞影片中看到國旗在月球背面緩緩展開時,彙爾傑的會議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不少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當時我們很多人都哭了,4年的辛苦付出終於有了一個好結果。」彙爾傑技術總監郭清說,「這個項目實在是太難了!因為這是在攻克一項前沿技術,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回憶4年的研發之路,郭清說,印象最深的是,在研發的關鍵時期,所有人只有工作、吃飯、睡覺三種模式,早上7點就到實驗室工作,中午就在會議室集體吃盒飯,吃完盒飯繼續開會討論,晚上自然而然被列為工作時間,為了一個技術細節常常在會議室爭論到半夜還不罷休,「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
於是,在沒有技術細節參考、沒有成熟設計借鑒的情況下,彙爾傑研發團隊潛心研究,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一步步解決了超細、柔軟玄武岩連續纖維的研製生產,使得在月球上亮出的國旗所用玄武岩纖維僅8.8tex,是目前市面上所知最細的玄武岩纖維。
責任編輯 陶多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