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25丨醫策科技王曉梅:三方面協同發力打造高質量標杆企業
在多重壓力之下2024年中國經濟走過了「很不平凡」的一年,成績令人鼓舞。
作為中國經濟工作的年度風向標,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備受關注。其中,會議要求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強調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並確定2025年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等九大任務。
對當前經濟形勢怎麼看?2025年經濟工作怎麼幹?我們推出《向上·看2025》專題報導,邀請監管部門、知名學者和領軍企業家共同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息和對2025年經濟的信心。
對於企業而言,針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大力提振消費等議題會有哪些舉措?2025年有哪些戰略發展目標?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此採訪了杭州醫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曉梅。
新京報貝殼財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醫策科技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王曉梅:杭州醫策科技就是一家以智慧病理和醫藥為核心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公司,專注於體外診斷和醫藥研發病理CRO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應用,為醫生提供高效精準的診斷輔助和科學研究智能輔助。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病理學目前仍是惡性腫瘤診斷的「金標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智能設備的進步,「人工智能在惡性腫瘤診斷和監測中的潛力」被認為是人類癌症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式進展之一。病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促進精準診療的實現,減少病理醫生的重覆性工作,實現跨地域的病理診斷資源共享。
全球範圍內,病理醫生資源的嚴重匱乏已成為影響重大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關鍵瓶頸。據統計,中國每百萬人的病理醫生數量僅為1.5人,而這一數字在非洲一些國家甚至低於1人;相較之下,美國和英國分別為6人和5人,雖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作為醫學領域腫瘤和其他重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病理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解決病理醫生短缺、提升診斷效率和質量,正是醫策科技設立的初衷。
AI已成為各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尤其是在醫療領域,面對醫生短缺、醫療成本上升等挑戰時,AI的潛力愈加凸顯。AI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工作模式,還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帶來了深刻變革。但AI的產業化應用仍面臨著諸多挑戰,醫策科技憑藉一批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數個智慧醫療雲平台應用+醫藥研發病理CRO服務的全方位部署,形成了AI產業應用的閉環,進一步提升了醫療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醫策科技的病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已在國內外多家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部署應用,輔助醫生判讀達幾百萬例病理報告。系統深度融合了病理篩查流程,有效提升病理醫生的閱片效率和診斷質量,幫助實現全天候高效工作模式,提升了整體診斷效率。目前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都已經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模式,達成「讓人工智能上夜班,讓病理醫生上白班」的目標。
新京報貝殼財經:2025年,醫策科技在業績增長、產品創新、業務線等方面有何戰略發展目標?
王曉梅:展望2025年,醫策科技將在業績增長、產品創新與業務線拓展三個層面協同發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標杆企業。
業務增長方面,我們會持續加速國際競爭與合作,尤其是在技術標準、倫理框架和數據共享等方面。目前,醫策科技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醫策科技的病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已在亞洲最大醫療集團IHH Healthcare Berhad旗下的11家醫院實現規模化部署,承擔了馬來西亞80%的初篩工作,顯著降低了漏診率,為數十萬女性提供了精準的兩癌篩查服務。並積極開展和更多國家與地區的合作。
在產品創新和業務線的戰略發展方面,我們會著力推動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進程。我們正在迭代訓練多模態多領域多病種的臨床級生命科學大模型,推行「模型+應用一體化戰略」。我們已經率先實現了大模型TPF+PMF雙向閉環,同時,我們在大模型上持續升級迭代,率先研發多領域多場景多任務的數智病理Multi-Agents。我們非常注重大模型產業生態,正在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安全」的上下遊生態體系與強大競爭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丁爽
編輯 潘亦純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