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何專門強調這一點?

來源:上觀新聞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9大重點任務之一。如果與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相比較,可以發現,一個新變化就在於更加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它的發展圍繞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來展開,因此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息息相關。為此,我們要進一步認識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間的理論與實踐關聯,從產業、產業鏈、產業體系三個層面系統把握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具體路徑,在紮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一、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為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廣闊空間

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它是依託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關鍵突破口,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性之所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就是要緊抓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通過超前部署、系統佈局率先實現顛覆性技術、革命性技術的突圍,形成技術密集度高、成長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發展空間廣的一大批賽前分析性新興支柱產業,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更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順利轉型。

一方面,必須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壯大我國重大前沿創新能力。實現「科學—技術」從0到1的發展,是積極培育未來產業,進而形成經濟發展潛力的必由之路。重大前沿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及相關的重大戰略科技力量儲備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支持條件,對於實現革命性技術突圍、催生新要素新模式新業態,進而開闢未來產業新賽道、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具有極為重要且深遠的意義。因此,要在尊重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把握當前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國際科創中心高地的技術策源優勢,整體謀劃、超前佈局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在內的科技研發力量,凝聚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合力,為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奠定雄厚的創新支持條件。

另一方面,必須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各類新型生產要素密集投入產業活動,通過賽前分析性的新興支柱產業帶動全社會勞動生產力水平的質量提升和總量增長。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值只有落實到產業,才能從創新力轉變為生產力。因此,實現「技術—產業」從1到N的發展,是積極培育未來產業,進而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際成效的關鍵所在。要充分把握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相互交織的關鍵時間窗口,搶抓機遇推動技術創新從「實驗室」走到「大市場」。要充分發掘中西岸地區在自然資源、能源、地質地貌等方面的獨特場景優勢,依託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細分未來產業的發展賽道,因地製宜實現科學創新的試驗落地,從而在深化重大前沿創新應用轉化能力的過程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創新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建設富有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要進一步強化戰略引領、立足發展實效,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深化分工協作引領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從而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搶佔全球產業競爭製高點、構築國家發展競爭新優勢提供堅定支持。

一方面,要實現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在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引領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產業,既是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載體,又是在市場重大需求的帶動下不斷構築產業發展新空間的產物。要以重大需求為牽引、以重大產業應用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驅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示範效應引領帶動其他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要在市場主導下實現要素聚合、技術聚合、產業聚合,在政府引導下做好科學規劃、統籌佈局,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生態,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能極。

另一方面,要實現國家戰略統籌與地方發展實際的緊密結合,在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輻射帶動效應的過程中,實現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作用不只體現於先進技術在單一產業領域的突破和應用,更在於通過它所形成的技術和知識溢出以及高質量的產品供給,輻射帶動產業鏈上下遊的整體更新迭代。這是新質生產力在更長時間、更廣空間內得以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要依託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實踐應用,立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優化產業空間佈局,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因地製宜強化不同區域的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從而在專業化發展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適當集聚,在差異化發展中形成錯位發展、相互關聯的產業分工格局,在特色化發展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要在充分發揮各地區的資源和產業優勢之餘,統籌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搭建跨區域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關鍵節點,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更好釋放。

三、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躍遷,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發展基礎

傳統產業佔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例超過80%,具有門類多、鏈條長、分工細的特徵,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盤」,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完整性之所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躍遷,核心就是要充分把握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新機遇更新舊動能,夯實既有要素和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產業發展效能。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在要素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在更新要素「舊稟賦」中發掘傳統產業發展的「新增量」。數智技術能夠發現過去傳統產業發展中難以發現的潛在需求,將閑置要素、零散要素和過去認為與傳統產業發展無關的要素加以整合,形成生產要素的「增量補充」,有效提升生產效益和商品質量。綠色技術則通過新能源、新材料等實現對既有要素的整合再造,建立新進入產業過程要素的科學使用方式,從而形成更為集約、更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因此,要通過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立足本地自然資源種類、土壤類型、地形氣候等條件,因地製宜實現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釋放要素稟賦的「自然潛能」更新傳統產業發展「舊動能」。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在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方面的優勢,在更新配置「舊方式」中形成傳統產業發展的「新活力」。數智技術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在要素端重構和優化了生產過程中的要素組合方式,形成了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新形式,在產業端則深化乃至重構了產業間的資源流通方式和分工協作方式,顯著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效能。綠色技術與數智技術的融合應用,還能進一步實現資源集約化與智能化、個性化生產的有機結合,從而真正實現傳統產業與環境資源相容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通過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構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躍遷的要素支持體系、資源配置體系和數智化綠色化治理體系,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生成資源配置的「更優解」,在生產社會化的過程中變革傳統產業發展「舊模式」。

四、在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我們緊緊抓住「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一核心,在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真正建立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這個實際成效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以「產業現代化」為出發點深度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以「產業鏈現代化」為關鍵點不斷提高發展的韌性和安全水平,以「產業體系現代化」為落腳點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做大經濟發展總量。

第一,以產業現代化為出發點,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這一發展方向,不斷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增量。一方面,要推動顛覆性科技創新與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深度融合,引領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要依託「人工智能+」行動,推動面向培育未來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產業化發展;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不斷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及早突破要素成本上漲、產業發展分化、資源約束趨緊等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天花板」,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築新型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基礎,推動科技成果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積極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新技術在產業化、市場化的過程中,以傳統產業為根基「開枝散葉」,實現技術融合和業態衍生,並結合不同區域產業工人隊伍、生產工具、資源稟賦和生產組織形式的特性,形成質上的優化組合,在發展迭代和融合賦能中實現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躍遷。

第二,以產業鏈現代化為關鍵點,通過技術賦能提升產業鏈的發展能級,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一是要統籌把握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圍繞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和新興產業建鏈四大方面,實現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之間的有機銜接、有序整合,形成具有「得大、兼小、攀高、夠低」特徵的產業網絡,並通過城鄉聯動、區域聯動,「以點帶面」形成經濟發展整體效能;二是要統籌把握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建立貫穿「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過程的完整創新鏈,並依託創新鏈對產業鏈生產和流通環節的疏通和賦能作用,配套完善相應的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既立足當前實現科技創新活動與產業發展活動之間的有序互動,又著眼長遠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具有內在韌性和發展活力的產業循環、經濟循環;三是要統籌把握髮展和安全的關係,依託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科技創新的作用,打破生產環節內部不同產業的產業技術壁壘,形成各產業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彼此協同的共生關係,為我國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打下紮實基礎。

第三,以產業體系現代化為落腳點,圍繞「科學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這一重要任務完善體制機制保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一是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能人能企擔綱—多平台協同—非共識支持—加速產業化推廣」全鏈條的顛覆性技術識別和資助機制,以場景化、產業化作為技術識別的目標導向,更好加強對非共識項目的識別和舉薦;二是要更加註重增強政策舉措的協同一致性,協同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優勢。要更好釐清「政產學研用」五大主體的角色定位與功能邊界,積極探索「五位一體」的平台協同、聯動支持機制,確保技術研發、政策落地、產業應用、流通服務等領域環環相扣,為顛覆性技術的探索、研發、轉化、應用探索出新路子,充分釋放其內在發展效能;三是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為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提供有力支持。構建「長錢長投」的發展環境,不斷壯大耐性資本,實現政策性金融工具、開發性金融工具、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對科技創新的大力支持,激發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同時,積極發揮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在分散風險、分紅激勵等方面的早期融資支持作用,更好發揮間接融資在推動產業轉化、規模發展等過程中的「穩定器」作用,著力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態,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凝聚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作者分別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席教授、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首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