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用一生來報答祖國」——四師七十三團老軍墾郭秉禮的故事

「我願用一生來報答祖國」——四師七十三團老軍墾郭秉禮的故事

作者: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通訊員 劉豔峰來源:兵團日報-兵團網日期:2025-01-03

分享到:

郭秉禮在家中閱讀報紙(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攝郭秉禮在家中閱讀報紙(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攝

「我的一生都是黨給的,我願用一生來報答祖國。」2024年12月30日,在四師七十三團一棟住宅小區溫暖的樓房裡,該團93歲的離休幹部郭秉禮向記者講述了當年幾個難忘的故事。

1931年2月,郭秉禮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南白鄉西南社。1946年,郭秉禮在山西省文水縣參加八路軍,是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的一名衛生兵,先後參加了延保安衛戰、解放大西北等多場戰役,並榮立過一次三等功。1949年,郭秉禮隨部隊進駐庫車。1952年,他跟隨部隊北上赴伊犁剿匪,完成任務後原地駐紮,成為最早一批進駐四師七十三團的屯墾戰士。1991年,他在四師七十三團醫院院長崗位上離休。

參軍作戰

1946年9月,郭秉禮在山西省文水縣南白鄉西南社報名參軍,成為八路軍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的一名衛生兵。當時他的主要任務是給部隊的受傷人員喂水、包紮傷口、換藥等。

1947年3月,郭秉禮隨部隊西渡黃河,進入到延安周邊地區,與進攻延安的國民黨部隊作戰。

那時部隊居無定所,幾乎天天都在行軍。在行軍途中,每位戰士要背負20多公斤重的行李,通常一天行軍二三十公里。戰士們只要接到休息的命令,一坐下了,馬上就能睡著。

有一次,一個叫武保清的小戰士在行軍途中休息時掉了隊,後來是全班戰士出動尋找,最後才在一個廢棄的牲畜圈里找到他。

類似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行軍雖然疲勞,但只要聽到前方槍聲響起,戰士們便立刻精神煥發,與敵人拚殺。「敵人來一個,殺一個,來一雙,殺兩個,讓他們有來無回。」這是當時戰士們作戰時的口號。

在部隊行軍作戰,讓郭秉禮記憶猶新的有兩個第一次。

第一次是坐擔架。1948年夏季的一天,在行軍途中,郭秉禮突然感到右膝關節疼痛難忍。衛生員診治後,叫來一副擔架,讓他躺到擔架上,由兩人抬著,跟隨隊伍繼續行軍。這副擔架是鋁管骨架、綠帆布床的新式擔架。躺在這副擔架上,郭秉禮的疼痛很快得到緩解,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

另一次是坐汽車。1949年9月19日,郭秉禮隨所在部隊二軍五師十三團翻過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解放了民樂縣(現甘肅省張掖市下轄縣),途中繳獲了數輛大卡車,其中有兩輛車況完好,可以載人行駛。部隊就用這兩輛大卡車,往返運載官兵向張掖挺進。這也是郭秉禮第一次體驗乘坐汽車的滋味。

「坐汽車很大程度上縮短了行軍時間,加上當時聽到先頭部隊已攻克張掖、殲滅了守敵的消息,大家在汽車上興奮地舉著雙手高呼,‘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回憶當年行軍的場景,郭秉禮歷歷在目,無法忘懷。

紮根兵團

1950年初,郭秉禮所在的二軍五師十三團駐防在南疆重鎮庫車縣,隨即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那時的條件十分艱苦,作為衛生員,最令他難忘的是有關「燃香計時」的治病就醫往事。

郭秉禮回憶說,那時剛到庫車,團部就安排衛生隊住在縣城東邊的一個四合院內,院子裡建起了診療室、病房、休養所、廚房等。在較短時間里,醫護人員就投入到為部隊和當地各族群眾的服務中。

當時醫護人員分成兩個班,每班工作12小時。衛生隊沒有鍾表,白天看著太陽估摸時間,但到了晚上,計時的難度比白天大了許多。計時不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病人的治療效果。

為此,有人學習採用了古人的「燃香計時」方法,找來一些線香,經過測算,把每根線香的長度控制在燃燒1小時左右,用棉線將12根香的頭尾連接起來,將其呈鋸齒形掛起來。接班時,將最下面的那一根香點燃,一根燃完後,再引燃下一根,依次燃燒,待12根香都燃完時,就到了交接班的時間。這種計時方法雖然也不精確,但比看太陽估計時間要準確多了。這種「燃香計時」的方法大概使用了兩年,最後被掛鍾所替代。

1952年春,部隊北上伊犁,改編為五軍十五師十三團(現四師七十三團),在完成了剿匪任務後,進入到伊犁河上遊的高爾基墾區,郭秉禮成為七十三團最早的墾荒人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初,兵團團場的醫務人員大多是由團場自己辦的醫護培訓班培養出來的,西藥更是短缺。當時擔任七十三團衛生隊隊長的郭秉禮,帶領醫護人員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採用「四自」中草藥(自種、自采、自製、自用中草藥)的方法,為當地職工群眾防治疾病,保障身體健康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老有所為

1991年,郭秉禮在七十三團醫院院長崗位上光榮離休,本應回家安享晚年生活的他,主動承擔起了團場「老齡人工作管理委員會」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工作。

每年寒暑假,郭秉禮都會與社區、學校等單位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活動,為孩子們宣講寒暑假安全知識,講述老軍墾的屯墾戍邊故事。

郭秉禮不但關心愛護未成年人,還時常惦記著退休老人的生活。他積極組織老年人開展健身、娛樂等各類有益活動。

離休後,在七十三團醫院的支持下,郭秉禮在每年5月民族團結教育月期間,帶領醫護團隊深入周邊鄉鎮和牧區,開展送醫藥上門義診活動上百場次,深得各族職工群眾歡迎。

離休33年來,郭秉禮累計為150餘名困難群眾及學生家庭捐款捐物近4萬元;幫助200餘名職工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老軍墾、老黨員的使命和擔當。同時,他還在自治區、兵團和地州等各類報刊上發表文章2000餘篇,用講故事的方式,回顧戰爭年代和兵團發展的艱辛歲月。

最是深情的付出,也最是擁有豐碩的回報。多年來,郭秉禮榮獲自治區綜合治理先進個人、兵團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等稱號。

「作為一名老軍墾,我見證了團場從當初的蘆葦遍佈到現在萬畝良田的變化。如今,團場百業興旺,人民生活幸福。我要繼續為團場建設發光發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郭秉禮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王豔祖 丁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