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孝感孝昌:匠心造「船」 全村齊力傳承非遺技藝
在湖北孝感孝昌縣鄒崗鎮盧管村,有一項承載著近200年歷史的民間藝術瑰寶——旱船。每逢春節前後,旱船表演便成為當地最具人氣的文化盛宴,吸引著十里八鄉的群眾前來觀賞。如今春節的腳步漸近,村里再度熱鬧起來,男女老少齊心協力投身於旱船製作之中。
旱船,這一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其製作工藝頗為講究。通常採用竹木或其它輕便材料紮製船身,再糊上彩紙或布,精心裝飾成龍船或花船模樣。過去,這項技藝主要依靠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老藝人通過口傳心授,將表演技巧、步伐、身法及蘊含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後輩。
「我從十幾歲就開始接觸劃旱船,跟著我爺爺他們那輩,從每年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那段時間灣里都非常熱鬧。旱船有非常好的寓意,作為非遺,我希望能一直把它傳承下去。」孝昌縣鄒崗鎮盧管村村民梅立誌說。
如今,在傳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浪潮下,盧管村熱鬧非凡。全村男女老少都積極參與到旱船製作中,成了村里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這一變化可不簡單,它打破了以往小圈子的傳承方式,變成了全村人的文化自覺行動。
村民萬景華笑著說:「我也出了份力,從一個簡單形狀慢慢繡成一朵花、一句吉祥話,心裡別提多有成就感了。」易柳瑤也跟著說:「我們做這些百花絹,村里婦女都一起動手,能為傳承非遺出份力,特別榮幸。」
在製作過程中,青壯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力地紮製船骨、安裝部件,讓旱船既結實又好看,他們是傳承的骨幹力量,用雙手讓古老技藝重煥生機。老人們則憑藉多年經驗,在裝飾細節上精雕細琢,賦予旱船深厚的文化韻味,引領著傳承的方向。
「全村一起做旱船意義重大,大家的心更齊了,對本土文化的感情也更深了。這些旱船凝聚著全村人的心血,它不只是表演道具,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樑,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和推動這種傳承模式,讓非遺在咱們村代代相傳。」孝昌縣鄒崗鎮盧管村村委會委員梅家彥感慨道。
當這些旱船伴著鑼鼓聲舞動起來時,它們展現的不僅是藝術之美,更是盧管村全體村民守護民族文化記憶、推動非遺在現代社會繁榮發展的堅定信念。在孝昌縣這片土地上,省級非遺有5項、市級非遺5項、縣級非遺23項,還有1265件套館藏文物和1179處不可移動文物,它們共同見證著孝昌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記者:王虹 鄒圓圓
一審:彭揚
二審:高玉峰
三審:李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