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現役最老」高層電梯:在崗35年,換新還有最後一道檻

「咣啷啷啷啷——」,走進朝陽區安苑北里1號樓,電梯未見其形,你能先聞其聲。幽暗,陳舊,「階梯感」明顯,轎廂頂部的燈罩早就不見蹤跡,斑駁的轎廂幾乎難保最初的綠皮底色。在崗35年的高齡電梯,把這些年的疲憊和經歷,都寫在了「臉上」。

建設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的朝陽區亞運村街道,這樣的同款「綠皮電梯」,目前不止一部。行業內,通常把「15年」作為電梯進入「老年時段」的門檻,這樣來看,已經超長「待機」35年之久的老電梯,就如同還在工作的「百歲老人」,已是強弩之末。產權單位混雜,公域奇金缺失,是這裏許多高層住宅至今沒能更新電梯的最主要原因。2024年底,一則關於推進電梯更新的公告,出現在安苑北里1號樓的電梯轎廂內,事情看似有了進展,但能否邁過電梯換新的最後「一道檻」,還需要靠整棟樓居民的共同努力。

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安苑北里10號樓的電梯內,汙漬已經覆蓋住了轎廂的綠皮底色。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安苑北里10號樓的電梯內,汙漬已經覆蓋住了轎廂的綠皮底色。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斑駁生鏽,35年「綠皮梯」毛病越來越多

看北京的電梯老不老,得看一眼轎廂內部配色,從頭到腳純綠漆的,一般都是有年頭的,新電梯沒這麼「古色古香」的。在北四環邊的安苑北里小區,除了靠綠漆來「鑒寶」,更能從電梯生鏽的內裡、堆積的汙漬,看出幾分老物件的過往。

走進樓門,尋著運轉的聲響就能知道電梯在哪兒,不用等門打開,只需一打眼,人們都會在心裡對眼前的物件兒有個定論——這電梯,有年頭兒了。

在安苑北里整整12棟高層住宅樓里,多數「現役」電梯的年齡與樓體同歲,造型則讓一般年青人深感陌生。從外表看,灰色的一道窄邊,如門框般框住電梯入口,頂部中央一塊如手機大小般的黑色顯示屏,緩慢變換著樓層的數字。左手邊的電梯面積稍大些,而旁邊的備用梯,從兩段式的摺疊門上,便不難看出空間的侷促。

安苑北里1號樓,運行了35年的老電梯鏽跡斑斑。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安苑北里1號樓,運行了35年的老電梯鏽跡斑斑。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等電梯門伴隨著「咣啷啷」的聲響慢慢打開,轎廂內的樣貌能勾起不少人對於上個世紀的記憶:沒有現在明晃晃的不鏽鋼內裡,淡綠色的漆面讓人一下想到那些京城極老房子才會有的綠色牆圍。有的電梯里汙跡斑斑,根本看不出綠漆本身的顏色,有的電梯鏽痕纍纍,鐵皮暴露在外早就被時間氧化。電梯運行中,每到一層乘客都能明顯覺察到,因為頓挫的「階梯感」明顯,部分樓層甚至能聽到來自轎廂外的異響。

如亞運村街道很多社區一樣,安苑北里是因1990年北京亞運會而建。自1989年落成後,1號樓居民左阿姨已經在這裏住了30多年。她能幸福地回憶起很多剛剛搬來時的片段:九十年代前後,北京高層住宅很少,第一次住進帶電梯的25層高樓,她說「當時心裡特美。」那時的電梯還不是24小時運行,白天還要有個工作人員負責「開電梯」,晚上過了點兒就上鎖了,「有時候回來晚,或者夜裡要出門,就只能爬樓梯了。」

安苑北里已建成35年,初代電梯使用至今。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安苑北里已建成35年,初代電梯使用至今。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許多承載記憶的物件值得保存,但對於電梯來說,左阿姨覺得,年頭長了,真該更換,特別是頻繁發生的故障已經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這幾年來,電梯維修的頻率越來越頻繁,關不上門,或者人在裡面打不開門的情況太多了。」70多歲的左阿姨也有過被困住的經歷,「出不來就只能按照電梯里的提示打電話,整個過程還是挺慌的。」

同小區內,11號樓的居民描述,樓里一大一小兩部電梯在近35年中,只進行過一次大修,尤其最近一段時間,每個月都有故障發生,「小電梯有時候甚至只能站4個人,要靠幾番調整站位平衡,才能站進第5個人。」

換電梯,幾乎是居民們對於這個老社區最集中的訴求。「不止一年了,居民、居委會和物業一直在協商,但是之前都沒什麼進展。」左阿姨說,直到2024年11月下旬,有工作人員逐戶敲門,要求居民為更換電梯投票,這次更換,需要每戶居民自籌幾百元資金。知道對方是為推進電梯更換而來,左阿姨沒多問就直接簽了字,「什麼都沒有安全重要,只要換了電梯,我們心裡就都能踏實些。」

相距兩公里,還有同款「綠皮梯」

同是因亞運會而建,與安苑北里相距2公裡外,在安慧里,記者發現不少居民樓也在使用如安苑北里社區同款的綠皮電梯。

安慧里一區也有服役30多年的同款綠皮電梯,圖為小區2號樓電梯。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安慧里一區也有服役30多年的同款綠皮電梯,圖為小區2號樓電梯。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電梯外,是同樣如門框般的綠色窄邊,電梯內,是如出一轍的綠漆、鏽跡、扶手與按鍵面板。有的樓層,電梯內外地面沒有做統一的找平,暴露樓齡的洋灰水泥地,形成了居民們每次走出電梯都得多加留意的一小道「門檻」。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單單是安慧里一區,每棟樓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如一區4號樓,電梯已經完成過一輪更換,面貌與老電梯大不一樣。而如2號樓、8號樓等,老電梯則還在崗位上「服役」。

九十年代初期入住安慧里一區的鄭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各個樓的產權單位存在差異,電梯新舊才有所不同,「比如我住的2號樓,產權單位比較多,電梯換起來就費勁。現在電梯年齡大了,運行起來晃一下、蹲一下,是常有的事情。」

趕上故障的次數多了,加上對電梯的瞭解,鄭先生談及自己被困住的經歷,不說恐慌,表達的更多是一份「無奈」,「悶會兒就悶會兒吧,只求鋼筋不斷,別墜梯。」他也有自己的疑問:電梯是有壽命的,就像人老了一樣,使用了30多年的老電梯,為什麼年年檢測,年年都能過,還會隔三差五出故障?這一班崗,這部老電梯還要站到什麼時候才能「退休」?

最後一道檻,換電梯得靠居民自籌資金及時到位

「產權單位複雜,是老電梯換新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在安慧里一區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區目前共有6棟塔樓、2棟板樓,仍在使用的高齡電梯還有六七部。目前社區內,能用上新電梯的居民樓,基本都是因為產權相對獨立。按照相關規定,電梯更換應由央產單位作為所有人作出對樓宇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事項決策,「但有的居民樓,涉及十幾個、甚至二十多個產權單位,公維資金難查詢、難落實,電梯更換也就卡了殼。」

另一頭,安苑北里社區與安慧里社區面臨的情況相似。根據朝陽區亞運村街道2024年12月的公開回覆,安苑北里社區建於1989年,多數居民樓為北京市屬和央產混合產權樓,有的居民樓涉及產權單位多達20家,約70%為央屬產權。按照相關政策,老舊小區更換電梯主要採用住宅專項維修基金方式進行,物業已在積極推動電梯更換工作。

安苑北里社區居委會相關負責人進一步向記者講述,由於社區多為央產房,所以目前還並不適用北京市關於老舊小區改造的相關政策。近幾年,街道和社區推動電梯更新用了很多方式,也曾嘗試啟動產權單位公共維修資金,「這就需要產權單位的統一。但事實上,由於這30多年時間跨度很大,很多產權單位已經隨著改製、合併、優化而變更,甚至不複存在。我們也考慮過由居民自籌更換電梯,核算下來費用較高,居民們也沒能達成共識。」

2024年的年底,電梯更換的推進工作終於有了進展,亞運村街道啟動了「慧苑居住區電梯更新工程」。新京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注意到,在安苑北里最顯老舊的1號樓和10號樓電梯間附近,均貼有相關公告和通知。通知內容顯示,設施設備更新改造費用,將由業主按照各自物業建築面積比例共同分攤,目前更新方案中,由於申請到了專項資金可承擔大部分費用,但也仍需居民自籌約10萬元經費,平均每戶居民分攤的費用在300元到700元不等。兩棟樓已經在2024年11月對此公告進行了公示,並在11月下旬完成了投票表決。

貼在安苑北里1號樓電梯內的電梯更新公告。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貼在安苑北里1號樓電梯內的電梯更新公告。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記者從安苑北里社區居委會瞭解到,目前1號樓和10號樓的更新項目已經完成了居民投票、電梯招標結果公示等流程,物業也建立了資金的監管賬戶。而電梯最終能否徹底換上,還要看在後續收集眾籌資金過程里,居民資金是否能在規定期限內到賬。「若到賬資金無法達到一定比例,那麼街道與社區則會先推進其他居民樓電梯的更新改造工作。」相關負責人說。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