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大老高層住宅「探梯」:樓老電梯新,已換兩三輪
二十一世紀的進度條已經快走完四分之一,當下北京城里高層建築鱗次櫛比,但如果把時間調回到50年前,北京8層以上的住宅數量,只需要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如今北京還有哪些上歲數的高層住宅?年邁的樓宇里,幾十年如一日運行的電梯,是否還可堪用?
近日,新京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三處最有年代感的高層住宅,它們之中有「年逾花甲」的早期「公社大樓」,也有北京歷史上第一批大規模集中建設的高層住宅樓,如「前三門」住宅樓、勁鬆的統建住宅區。這幾處高樓,平均年齡超過50歲,但有序的電梯檢修與更新,讓這些年邁樓宇仍然能擔負起數以千計居住者的「上下生活」。
案例1
社區:安化樓
地址:廣渠門內大街
樓齡:65年
電梯:至少完成三次更換
廣渠門內大街上,竣工於1960年的安化樓樓層不算高,但卻很醒目。淡粉色的樓體中央,兩層樓高的門廊立柱把樓體襯得很氣派,也彰顯著這棟建築的年代感。這裏是北京公社化大樓的三大代表之一,算是北京最早的高層住宅。現如今,同時期建設的北官廳大樓不複存在,福綏境大樓已經停止使用,而65歲的廣渠門內大街14號樓安化樓,仍然運轉如常。
穿過寬闊亮堂的樓門大廳,這棟9層建築的電梯就在樓門盡頭的把角處。電梯有兩部,面積大小無明顯差異,可通往各個樓層。這或許是整棟樓的硬件設備里,最年輕的部分,也是最能為這棟高齡建築「減齡」的配套設施,不鏽鋼的轎廂內裡與如今的住宅電梯無異,只有一些正常的使用痕跡。
「這個電梯起碼換了六七年了。」在樓里住了四十多年的居民李先生講述,幾年前的這次更換也不是安化樓頭一次換電梯,「印象中我趕上過至少兩次。上世紀的時候,電梯轎廂里還不是不鏽鋼材料的,當時講究刷漆,用時間長了就有汙漬,不鏽鋼是後面才有的。」與當下許多老小區居民對於電梯更換的急難愁盼不同,李先生印象中,安化樓電梯更換得「不費勁兒」,也不曾讓居民買單付費過。
李先生的記憶力不差。記者從養護樓內電梯的北京東旭佳業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獲悉,安化樓內目前仍有300餘戶居民居住,最近一次電梯更換是2016年,「兩棟電梯是交替更換的,有一部是2015年換的,另一部是在2016年。我們差不多15年到18年就得更新一次,由於安化樓是公房性質,所以費用也是當時的‘公家’來承擔。」工作人員回憶,安化樓的電梯在2000年左右也更換過一次,「那次也是安化樓第二次更換電梯了,我記得最早的時候,初代電梯還是推拉門樣式呢。」
案例2
社區:宣西社區
地址:宣武門西大街
樓齡:55年
電梯:2023年剛剛完成又一輪電梯更新
1960年三棟「公社大樓」相繼落成後,北京還先後在建國門外大街、二環路附近試點建設高樓。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崇文門、前門、宣武門附近三十餘棟高層住宅相繼拔地而起,這就是老北京人們記憶中的「前三門」住宅樓,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第一次集中建設的高層住宅,而電梯則幾乎是「前三門」項目建設之初就有的「標配」。
沿蓮花池東路一路向東,道路南側的幾棟高層建築均屬開放式小區,復古樣式的樓門號、魚骨形的暖氣、斑駁的樓門以及樓體上鏤空的連廊,都是與住宅樓同齡的老物件,從「面相」上看已經難掩時代的痕跡。這些位於宣武門西大街的高層住宅,是「前三門」建築群最西端的住宅樓。
記者注意到,其中包括獨立單元的塔樓,也有多個單元組成的板樓建築。塔樓大多隻有一部電梯,而多個單元的板樓,一般則需要1-2個單元共用一梯,層高多在10-14層。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雖然住宅均為同一時期建設,但各個樓門內的電梯新舊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如宣武門西大街14號樓,單側的電梯門和凸起的電梯按鍵都稍顯老舊,而16號樓、8號樓等住宅,電梯又是肉眼可見的簇新。同時,也有部分電梯雖然整體已有明顯使用痕跡,但面板、屏顯等部位使用的是嶄新的部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樓宇中個別電梯並非規則尺寸。如4號樓3單元新換的電梯,轎廂呈矩形,看上去比普通電梯更寬些。
有8號樓的居民告訴記者,電梯是去年剛剛更換的,「從轎廂到整個電梯機房都換了新的。」居民講述,在此之前,老電梯陳舊,運轉聲音不小,偶爾還存在關不上門的情況,「有時候著急,恨不得上手把兩個門拉上,換新後坐電梯踏實多了。」
首開集團是前三門住宅樓的產權方,也是當下的物業管理方。首開集團天嶽恒泰華物業管理公司副經理侯鑒告訴記者,最近兩三年公司就已經對宣武門西大街沿線的13棟住宅樓電梯進行了研判,「最終在2023年我們完成了11部電梯的更換和大修,其中大部分做了完全的更新。」也就是說,自2023年後,宣西社區的這幾棟高層建築,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完成了第二輪更新工作。
侯鑒說,本次更換維修的費用,由公共維修資金和物業管理方共同承擔,資金使用相對順利,也並沒有向居民業主收費。同時,記者瞭解到,目前也有部分十幾年前更換的老電梯仍在使用,它們的「身體情況」並無大礙,未來還將通過有序的維護,儘量延長電梯的使用壽命。
案例3
社區:勁鬆一區
地址:朝陽區勁鬆路
樓齡:約43年
電梯:兩次換新後用上變頻電梯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間,隨著「前三門」高層住宅落地竣工,團結湖、勁鬆地區數十個統建住宅區也相繼開工。如今人們路過勁鬆路,車輛行至勁鬆中街的「彩虹橋」路口,東北角勁鬆一區院落中的灰色高樓,便是這一時期建成的。
這棟建於1982年的勁鬆一區130號樓樓體呈「L形」,共有5個單元,其中僅有2單元與4單元安裝了電梯。
與北京現存的絕大多數高層住宅有明顯區別的是,在這棟11層的樓房電梯內,按鍵樓層數尤其少——只有4個,僅1層、6層、9層、11層設有電梯出入口,樓體外,相應樓層上也可見外掛凸起的連廊,供居民穿行於各個高層單元之間。
住在其他層數的居民早就習慣了通過「電梯+走樓梯」的方式回家。「如果不是恰好住在有電梯的那層,只能先乘電梯到鄰近樓層,再走一兩層樓梯才能到家。」居民傅先生是130號樓的老住戶了,他告訴記者,自己住的這棟樓此前經歷了兩輪電梯更新,「第一次應該是在2003年,大概2020年前還換過一次。我記得第一代老電梯的按鍵還是塑料材質的,孩子們經常說電梯按鍵像個‘小燈籠’一點就亮,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記者從朝陽區房屋管理局相關房管所瞭解到,130號樓的兩部電梯最近的一次更新,分別在2017年和2019年。工作人員介紹,本次換新將原有的舊電梯升級為目前市場上更為常見的「變頻電梯」。相對於早年間的機械式電梯,變頻電梯的舒適感更強,「現在的電梯都是電腦控制調壓調速,啟動停頓的感覺並不明顯,居民甚至可以達到‘無感’乘坐。」
追問
單位還能為高齡住宅電梯兜底多久?
相比於產權單位眾多的老舊小區,這些有房管局和單一央產產權高層住宅的居民要幸運得多。儘管建築「年邁」,但居民少有因電梯著急上火的經歷,記者走訪的老樓經歷幾次電梯更新,沒遇上由居住者眾籌出資的情況。一些居民記不清更換的年份,也從側面可以看出新舊電梯交替很「絲滑」。
採訪過程中無論是國企背景的物業公司,還是房管局的工作人員,都提及過曾經電梯更換的「標準」。那是一份來自2001年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製定的《北京市住宅電梯使用管理規定》。
根據規定,若北京市建築物僅設一部電梯,使用時間達到15年的,應屬「報廢電梯」,而有備用梯使用達18年的,也應報廢。這份規定的出台,曾標誌北京市電梯沒有「使用壽命」約束的歷史畫上句號。
儘管,二十多年前的這項規定最終沒有持續執行,但對於許多「老物業人」、房管所的老職工而言,這份標準就是老樓們更換電梯的依據。
「當時按照這份規定,我們但凡有資金,就會定期給高樓換電梯。」一位房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很多房管所改製轉企,國內和地方又尚無強製性的文件政策,下一個十年、十五年,老樓電梯還能如何「續命」,猶未可知。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