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爭先實幹家|生物物證「解碼人」楊帆:物證在,希望就在

楊帆在研究物證檢材   本文圖片均由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經手生物物證1萬多件,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關鍵線索,5年內直接助力破獲命案積案46起,幫助230多個失散家庭重新團聚、研發「複雜親緣指數計算軟件」……這是生物物證「解碼人」——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證室副主任楊帆從警11年來的工作成果。

無論是貼身衣物、惡臭撲鼻的襪子,還是包繞鎯頭柄部的黑膠布,在處理檢材時楊帆總會反復論證追求「極致」,對一些疑難檢材更是會用不同檢驗方法交叉比對,想方設法提取關鍵生物信息。

「對陳年冷案來說,物證是可以說話的,物證在,希望就在。刑事技術人員要做的,就是讓物證發聲,更高效地為案件鎖定嫌疑人。」從警11年,楊帆已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榮獲個人嘉獎7次。

楊帆正在工作

讓塵封的物證「說話」

1997年初夏,澱山湖畔的灌木叢中驚現一具無名女屍。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壓上了一塊重石。不遠處的地上留有一個旅行包,包內有若幹件女性衣物以及未完工的絨線衫等。死者係生前被他人用鈍器打擊頭部致死。

無死者明確身份、無社會關係可排查、無偵查和技術手段可使用,這起讓偵查員頭疼的「三無」案成為屬地分局的「一號案」,每一次積案攻堅都要被列入名單,拎出來重新審視一番,許多參戰老偵查員退休時最耿耿於懷的就是該案未破。24年之後,這包衣物擺上了楊帆的操作台,「用最新技術對當年物證再檢驗、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雖然在衣物上只找到女性生物信息,但楊帆大膽設想,能夠舉起這塊重石的應當是個男人,他會不會和死者有特殊關係?於是,他把死者貼身衣物的隱私部位剪成幾十片,交叉運用多種新科技,從中提取到兩名男性的生物信息。楊帆運用前沿比對法,幫助偵查員找到其中一人,確認死者就是其妻。偵查員順著死者身份深查,發現多名與其關係密切的可疑人員。隨後,楊帆團隊輾轉全國多地,採集檢測生物樣本100多份,最終直接鎖定嫌疑人,正是檢材中的另一男子。

為了讓塵封的物證「說話」,楊帆總能另闢蹊徑,在他看來,人的經驗遠比技術重要。「工具可以複製,怎麼把工具用好才是真正考驗使用者技術水平的。」為了高效地提取到需要的生物信息,楊帆不斷出現場累積經驗,還原犯罪嫌疑人作案過程,再分析嫌疑人與物證接觸的強度和部位,對物證作針對性處理。

在另一起27年前的命案中,楊帆團隊將技術攻堅與偵查排查有機結合,不斷碰撞關鍵線索「交彙點」,在嫌疑人身亡4年後,想方設法從其生前穿過的一件運動體恤上提取到關鍵生物信息,與當年現場遺留的血手套印比對同一。專案組輾轉6省15市,行程30萬公里,只為查明真相。

楊帆查閱專業書籍

從警以來,楊帆經手檢驗的生物物證超過1萬件,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重大破案線索,並直接助力破獲命案積案46起。

在一平方釐米中找尋真相

創新,是第一動力。楊帆帶領團隊向「新」而行:「惟有創新,才能不斷提升新質戰鬥力,讓我們的技術從‘跟跑’到‘領跑’。」

2002年1月,一名「摩的」司機在荒郊野外遇害,頭部有嚴重打擊傷,身邊財物被洗劫一空。偵查員從寒冷的河水裡打撈出作案工具——一把斷裂的、木柄上纏著一圈圈黑膠布的橡膠鎯頭。限於當年檢驗條件,鎯頭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跡外,無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證。此後,偵查員連年牽掛,技術員多輪檢測,但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終有殘缺,難以明確嫌疑人。

2020年,這件唯一的物證擺在了楊帆案頭。他不禁眉頭緊皺,「這把鎯頭經過河水浸泡加上歲月侵蝕,提取難度特別大,更是不可逆的。」既要考慮到流水衝刷、細菌蠶食的影響,又要儘可能排除後期汙染,還得保護好這珍貴的檢材,楊帆朝思暮想的是,怎樣才能喚醒這件塵封18年的物證?面對這把頭、柄已經斷裂的鎯頭,他一遍遍推演作案過程,小心翼翼設計提取方案,用多種方法交叉檢驗……

同時,作為作案工具的橡膠材質鎯頭,也引起了楊帆的注意。「一般要殺人,拿鐵鎯頭比較乾脆直接,犯罪嫌疑人拿的這把鎯頭,應該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會經常用到的一個工具。」

經楊帆帶領同事們仔細研判後,認為纏在錘柄上的黑膠布纖維層里,可能還有兇手的生物信息留存。他決定創新使用「化整為零」的提取方式:將黑膠布拆下,剪成每一塊只有1平方釐米左右的碎片,然後逐一嘗試提取。

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物證被破壞,一旦不成功,就意味著徹底失敗。這破釜沉舟的勇氣背後,是青年人的銳意擔當,蓬勃自信,更是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感。

所幸,楊帆最終提取到可作為證據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偵查員據此追蹤,一週後將在老家潛藏18年的兇手抓獲歸案。同時也查明,兇手此前是一名廚師,橡膠鎯頭是用來敲大排的,印證了楊帆對於凶器是兇手日常工具的猜想。

除了將自己的心得固化成型,日常在刑技中心的工作中,楊帆一直推陳出新,探索各類技戰法。其領頭的生物物證室是全國唯一由省級公安機關主辦的法醫物證領域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目前正在推進全國首家新型生物物證數據庫建設,致力為實戰打擊提供新質戰鬥力;同時,與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相關部門深度合作,共同製定行業標準,以建設具有全國一流水平的法庭科學實驗室為目標,將過硬的本領轉化為公安機關新質戰鬥力。

九兄妹在63年後重逢

803刑警們(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不僅傾力守護城市安全,同時也在不斷傳遞「人民城市」的溫度。在服務打擊破案的同時,楊帆還率隊致力於失散親人的親緣關係認定,用科技照亮回家路。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老胡向警方求助。63歲的他小時候由上海一戶胡姓家庭領養,隨著年歲增大,認祖歸宗的願望愈發強烈。他也曾求助過電視台尋親節目,得知公安部正在開展「團圓」行動、市民可以免費采血尋親後,他重燃希望。

民警為老胡登記了信息、採集了血樣,然而經全國打拐數據庫比對,並沒有比中結果。此時,楊帆歷經數年研發的「複雜親緣指數計算軟件」,成為點亮團圓希望的「秘密武器」。楊帆利用該算法,借助全國優勢資源進行樣本比對排查,發現江蘇句容42歲的方先生可能與胡先生屬於同一個家族,方先生與老胡可能存在親緣關係。

最初接到警方電話時,方先生一度以為自己遇到了騙子,後來才從家中長輩那得知,父親確實有個弟弟因為出生時條件艱苦,被送到了孤兒院,之後就失去了聯繫。民警在句容找到了69歲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2歲,最小的也有58歲。楊帆設法重建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與老胡生物樣本進行比對……在聽到「可以確定雙方的生物學親緣關係」的結論後,老胡與專程從外地趕來的兩位同胞兄妹含淚相擁。

自2021年「團圓行動」以來,楊帆團隊已為230多個失散家庭重新團聚提供有力科學依據。這也是「團圓」行動中,上海找到的失散時間最久的一家人,在時隔63年後重新團圓。

就像身旁檢驗儀器上印著的大字,「科技為正義服務」,這也是楊帆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