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中華|第七集《天朗氣清》
來源:荔枝新聞
當今時代,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1月5日,大型通俗理論節目《文耀中華》播出第七集《天朗氣清》,展示在人人都有馬克風的網絡空間當中,如何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如何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生態,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互聯網逐漸成為老百姓「收音」、「發聲」的主渠道,也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進」給我們的整個傳播生態帶來了諸多的可能。
2021年,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在網上火爆「出圈」,掀起了「邊追劇邊學黨史」的現象級熱潮。編劇龍平平講述了《覺醒年代》的「觸網」故事。
龍平平坦言,當初寫劇本時,曾認為這樣一部思想性比較強的電視劇,在黨的高級幹部、知識分子,或者對黨史比較有興趣的群體里會有反響。對於年青人,說實話沒有把握。但從熱搜上、從網絡的反響來說,是出乎意料的。
龍平平說,「安徽合肥有一條路叫延祖路,《覺醒年代》播出以後,每天都有大量的青少年到這條路去獻花,去向烈士致敬。上海的龍華烈士陵園也成了廣大青年祭奠革命英雄的這樣一個場所。還有網上年青人留下的語言真的是讓我非常感動。比如有這麼一句話,叫做‘覺醒年代有續集嗎?我們今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續集’,看到這句話時我流淚了。因此我經常說,不能低估當代青年的政治鑒別力、藝術欣賞力。」
包括《覺醒年代》在內,近些年來,中國影視作品界出現了一批精品力作,如《大江大河》《長津湖》等主旋律影視作品都深受網民喜愛。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認為,這說明在今天,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是掌握互聯網戰場主動權的重中之重。要掌握主動權,就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拿出過硬的內容和產品,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習近平總書記敏銳地把握互聯網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作用,他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媒體人必須寫好的「大文章」。虛擬現場探訪環節,外景主持人展示了一系列主流媒體推出的「刷屏」爆款融媒作品。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人民日報推出了融媒體作品《新千里江山圖》,將新時代10年的發展成就和奮鬥故事都融入到了名畫當中,讓《千里江山圖》「活」了起來。
2021年新華社推出慶祝建黨百年的融媒體作品《2021,送你一張船票》,以1921年中共一大閉幕所在的嘉興南湖紅船為線索,串聯起了建黨100年間的大事。
央視網通過一支完成度超高的全流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製作的影片《AI我中華》,展現從古老皇城到賽博都市的變遷,將對祖國的熱愛通過AI(人工智能)說出來。
主流媒體在積極探索全媒體時代的這種「破圈」密碼。乘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東風,主流媒體將會擁有一個更具想像力和更具創造力的未來!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認為,借力AI、5G等新技術,主流價值傳播力的版圖在不斷擴大。很多的主流媒體已經實現了多個信息端口的融合,推出了圖、文、音影片等多種形態的融媒體產品,贏得了越來越多受眾的青睞。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強調了主流媒體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權威地位和特殊影響。主流媒體手裡握的是「金話筒」,要挺進互聯網這樣的「主戰場」,就要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凝聚共識的作用。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董振華看來,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的課題。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學習強國」學習平台的推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就是新時代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的創新舉措。
近年來,縣級融媒體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為縣域受眾高度認同的「身邊的媒體」。江陰市融媒體中心用鏡頭語言向觀眾展現出「直擊一線」欄目收到群眾爆料後直奔現場,探尋解決方式的新聞幕後故事;瀏陽市融媒體中心則在水果基地展現了助力大圍山地區農特產品直播促銷的過程。
縣級融媒體中心闖出了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新路。目前,全國兩千多家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新聞輿論、社會治理和文明實踐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基座」、「托底」的角色。不僅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這些年來,各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也在提速,融合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可以說是融合發展的局面大開,輿論生態氣像一新。
建設網絡良好生態
一根細細的網線,連接來自大山的孩子們的夢想。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海嘎小學,一群少年組成搖滾樂隊,通過互聯網勇敢追夢。
海嘎孩子們在央視網絡春晚上演唱五月天的《倔強》,走紅網絡。「當時選《倔強》這首歌,是孩子們身上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雖然他們身在大山,但我希望他們像鷹一樣自由,能夠飛出大山。」貴州省六盤水市海嘎小學教師顧亞表示,一開始也沒有想到會引起關注,很多網民都特別喜歡這群孩子。
樂隊成立之後,顧亞也通過影片記錄孩子們的成長,帶他們看影片下的評論,與網民互動。通過網絡,孩子們與外界有了更多的聯繫。「有人說朗尼子現在已經很厲害了。謝謝鼓勵,還需努力。」
「音樂給我帶來了快樂。」海嘎少年樂隊成員楊成梅高興地表示。
「基於這些機會,帶孩子們走出了大山參加表演、演出。比如音樂節、咱們貴州的‘村BA’(籃球聯賽)、電視節目等。孩子們漸漸地學會表達,變得自信。」顧亞感慨。
「網絡把海嘎孩子們的故事帶給更多的人,讓我們能夠跨越空間的距離,感受這來自大山深處夢想的力量。」來自法國的網絡達人愛黎表示。
在楊乘虎看來,網民通過屏幕感受這群來自大山的孩子們真摯的聲音裡面所傳遞出來的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正是海嘎少年在網上走紅的一個原因。現在有很多像顧亞老師這樣的自媒體帳號自覺地進行正能量的創作,一系列有內容、有溫度、有力量、有筋骨、有道德的優秀作品,在互聯網中間激發網民的情感共鳴,實現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同頻共振。
一根根細細的網線,也牽連彙聚著億萬網民的真切心聲。互聯網是怎麼樣讓來自小村莊的聲音「走進」中南海的?
在庫布齊沙漠和黃河「幾字灣」交彙處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蒲圪卜村,社會熱議的「互助性養老」話題,就與當地的一位村幹部李電波在互聯網上的一條留言有關。
「我2009年來這兒的,平時琢磨最多的還是村裡邊這些老人咋地養老。通過老人之間這種感情的橋樑,實行互助養老比較現實、可行,也符合老人的需求。」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蒲圪卜村村委會主任李電波說。
2020年8月份正好是國家起草「十四五」規劃,徵求網民意見。李電波抱著試試的心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直到2020年10月份,人民網打電話過來核實,問我網名是不是叫‘雲帆’,是不是在人民網留言了。隨後新華社聯繫來實地採訪,說我的留言從幾百萬條建議中篩選出來被採納。」
李電波表示,後來聽說當時「十四五」徵求意見的時候有一百多萬條建議,有很多養老的建議。起草組就單獨把養老從衛生健康領域單列出來,第四十五章其中有一句就叫「積極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2021年,當地政府投入四十多萬,幫村里建了互助養老服務中心和餐廳,隨後又陸續改造老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目前,我們村能夠滿足全村的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我留意過後續相關報導,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中央專門就相關的工作在網絡徵求意見,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留言超過854.2萬條。其中有一條就是來自李電波,他以‘雲帆’為名,提出了進一步保護古樹木的建議。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們聽取民意、彙民智、聚民力的重要載體。」張濤甫表示。
董振華認為,面向未來,我們只有主動順應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深刻變革,寫好用網治網大文章,才能更好地掌握住輿論主導權,把握時代主動權。要繼續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積極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媒體融合發展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使好的輿論真正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