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雲霧縹緲,景色如畫。潘學康攝(人民圖片)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當地幹部群眾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建起數道防沙屏障。王誌清攝(人民圖片)
2024年,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這一年,中國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綠色轉型在各行各業不斷深入推進。本報記者梳理其中的脈絡,與大家一同回顧2024年徐徐鋪展的美麗中國畫卷。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頂層設計。
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佈,明確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就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提出具體舉措。
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14個專門領域的系統改革部署之一,對新時代新徵程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
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印發,進一步明確了全面綠色轉型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這標誌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頂層設計文件正式出爐,也是國家層面首次對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涵蓋了區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不同領域。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至今,在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引領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實現新突破。
首份生態修復公報發佈
2024年,自然資源部發佈了《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以下簡稱《公報》),這是中國首次以公報形式全面反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公報》共4.7萬餘字,主要包括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國家生態保護修複製度、國土空間自然生態評價、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行動、綠色地球中國貢獻五部分內容,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生態治理髮展歷程,發佈了陸海一體的自然生態基本國情,展現了生態保護修復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顯著成效,彰顯了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
《公報》指出,通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中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逐步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由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的「四個轉變」,從山頂到海洋、從高原到平原、從國家到地方的生態保護修復「藍圖」基本形成。
《公報》介紹了中國「真金白銀」實施生態修復重大行動的情況,52個「中國山水工程」完成修復治理面積超過6.7萬平方千米;支持「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重大項目175個,全國整治修復海岸線約1680千米、濱海濕地約500平方千米。
根據《公報》,到2035年,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保持在315萬平方千米以上,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於18%,國家公園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全國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監測網絡全覆蓋
生態質量監測有助於摸清生態「家底」,動態掌握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對建設美麗中國起到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2024年,生態環境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組織開展了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遴選工作,將116個綜合站納入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至此,共有171個綜合站納入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實現了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覆蓋,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綜合監測站在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工作中發揮「控制性」作用,主要任務是「樣地監測、積累數據;天地一體、地面驗證;發現問題、服務監管;專題研究、培養人才」。
第二批綜合監測站中,生態環境部門牽頭的有60個,中國科學院牽頭的有32個,其他單位牽頭的有24個,涵蓋森林、草地、濕地、荒漠、城市、農田、海洋等七大生態系統類型,其中87個位於生態保護重點監管區域及重要生態空間。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組織綜合監測站申報與遴選工作,積極發揮綜合監測站的作用,推動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高效運行,為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南水」十載解北「渴」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週年。
南水北調東線以江蘇揚州為起點,牽引長江水翻越十幾層樓高度,潤澤蘇魯皖;中線從陶岔渠首北上,依太行、穿黃河,為豫冀京津送來優質水。兩條調水線,聯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
10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超765億立方米,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1.85億人喝上「南水」。其中,北京年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天津1300多萬人受益,河南鄭州中心城區供水90%為「南水」,河北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喝上放心水、優質水。
10年來,一泓清水持續北上。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穩定達Ⅱ類及以上,東線水質穩定達Ⅲ類。調來的「南水」,為河湖補充清澈水源,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華北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初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華北地區曾經乾涸的窪、澱、河、渠、濕地重現生機。
織就世界最長「綠圍脖」
3046公里,這是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週的長度。
截至2023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形成了長度約2761公里的阻沙防護帶,在沙漠南緣和東南緣綠洲之間,還有285公里的「缺口」,這是阻擊戰最難啃的「硬骨頭」。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也是生態治理的難題——流動沙丘面積約25.84萬平方公里,風速可達8級以上,年均降水量約5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2500毫米……在這種條件下,要想把塔克拉瑪干沙漠圍起來,並非一件易事。
困難擺在眼前,但一代代治沙人鍥而不捨,接續努力,不斷書寫新的生態奇蹟。
202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於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區,隨著最後寬50米、長100米空白區被栽上樹苗,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合龍」,織就了世界上最長的一條「綠圍脖」。
不只是塔克拉瑪干沙漠。
2024年是中國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30週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首次在境外對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堅戰進行展示宣介。
截至目前,中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6500萬畝,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2024年,「三北」工程區推進實施重點項目287個,完成各項建設任務5700萬畝……
碳市場成交額創新高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2024年,中國碳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
2024年1月,中國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道,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作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中國碳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建成,碳市場數據質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國碳市場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市場活力穩步提升。
2024年1月,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自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項法規。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佈了登記、交易、結算三項規則,組織製修訂了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規範性文件,與《條例》共同形成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技術規範」的多層級制度體系。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年成交量1.89億噸,年成交額181.14億元,創全國碳市場2021年上線交易以來年成交金額新高。其中,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3702.74萬噸,成交額36.31億元;大宗協議交易成交量1.52億噸,成交額144.82億元。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發佈更多方法學,納入更多參與主體,嚴格監管碳市場數據質量,著力構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新能源車首破千萬輛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汽車業是製造業實力的重要體現。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蹣跚起步,到2018年的年產銷過百萬輛,中國用了近10年時間,再到2022年的年產銷超過500萬輛,用了約4年時間,進一步到今年的產銷突破千萬輛,用了約2年時間。
業內人士分析,首個年度1000萬輛的達成,是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走出的堅實的一步,標誌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當前,發展新能源汽車、開發綠色能源正日益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共同選擇。
今天的中國,一邊是風頭正勁的新能源汽車,一邊是發展如火如荼的可再生能源。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風電裝機約5.1億千瓦、光伏裝機約8.4億千瓦。
中國新能源發展速度快,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2013年以來,風電裝機增長6倍,年均增長約20%;光伏裝機增長180多倍,年均增長約60%。年度新增裝機全球佔比均在40%以上,為全球綠色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近年來,在裝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中國新能源保持高比例消納的良好態勢。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發電量不斷增加,佔比穩步提高。
循環產業央企「上新」
2024年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這家新組建的央企將專門從事資源循環利用,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務。
據瞭解,中國資環集團將同步設立多家專業化子公司,業務涵蓋線下資源回收網絡建設和廢鋼回收、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回收和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和電動單車廢舊電池業務、退休風電和光伏設備回收、廢有色金屬回收以及廢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扶持行業內其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健康運營,引領行業規範有序發展。
近年來,中國循環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到,到2025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產值預計將達到5萬億元人民幣,主要資源產出率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GDP能源消耗和用水量將分別降低13.5%和16%,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和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
中國循環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有助於保障資源安全,也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隨著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增長,循環經濟在未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再獲「地球衛士獎」
2024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榮獲聯合國環保領域的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盧琦獲得的是「地球衛士獎」中的「科學與創新獎」,這也是中國人首次在該類別獲獎。
2024年,盧琦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在長達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投身中國荒漠化防治事業,助力中國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土地面積,在實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項目、建立荒漠生態研究網絡和夥伴關係,以及促進多邊合作以遏製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截至目前,盧琦牽頭科研項目50餘個、發表論文180多篇、撰寫專著20本,協助中國落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並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和其他一些處於全球荒漠化行動前沿的國際組織貢獻專業知識,提供了通過多邊合作減緩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的最佳實踐。
「地球衛士獎」旨在表彰通過行動對環境產生變革性影響的個人和組織,自2005年以來,已產生122名獲獎者。2017年,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曾獲「地球衛士獎」「激勵與行動獎」。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是擺在每個國家面前的必答題。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大會達成了「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平衡成果,特別是達成了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氣候融資安排。
中國高度重視本次會議,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全面深入參與各項議題磋商,耐性細緻做好各方工作,推動聚同化異,為大會成果的達成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中方代表團還設立「中國角」,舉辦了50場邊會和10場專題展,共有5.5萬人參加,向國際社會介紹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為了節約環保,此次「中國角」使用了可回收瓦楞紙拚裝桌椅、垃圾桶,和稻殼製作的水杯,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這些桌椅和水杯成為「網紅」,吸引眾多與會者前來「打卡」。
中國政府的努力和付出受到主席國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COP29首席執行官稱:「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主要驅動力」。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們也呼籲發達國家發揮領導力,切實履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的、額外的資金支持的義務,提高出資透明度,助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本報記者 劉發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1月07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