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網紅搭檔賣房的瀋陽副區長:這兒的官員不官僚不死板
一條「副區長帶貨賣房」的影片,讓閆曦火了。
今年43歲的閆曦是瀋陽市皇姑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為了給區國資局銷售這棟此前從外資企業收購的房產,他嘗試與自媒體房產主播合作進行推薦。
在13分48秒的影片中,閆曦詳細介紹了面積、戶型、價格、周邊配套資源、附近樓盤價格以及認購情況。
閆曦坦言,剛接到這項工作時很矛盾,因為房地產話題太敏感,他擔心可能會引來非議。然而處置國有資產是區里的大事,他理應全力以赴。影片發出後,認購效果顯著。1月6日上午,閆曦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已經認購142套。
互聯網上的評論隨之出現兩極分化。有讚「接地氣」的,「副區長帶隊賣房搞經濟,皇姑加油!」「支持,是面對經濟發展困境的明智之舉。」也有質疑「作秀」的,「一個副區長為什麼要出鏡直播賣房?」「越界了,回歸主業!」
在閆曦看來,不管是肯定還是批評的聲音,他都應該接受。他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普通的公務員,出鏡拍攝是希望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個項目,讓有需要的人買到合適的房子。
除了這次「偶然出圈」,閆曦借助自媒體開展政府工作並非首次。在此之前,他還策劃、拍攝過多條宣傳皇姑區的短影片。閆曦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瀋陽市皇姑區好吃的、好玩的被更多人看到。更希望通過短影片告訴大家:這兒的官員不官僚,這兒的領導幹部不死板,這裏年輕的公務員們也很熱情,希望大家能夠慢慢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改變。
以下是閆曦的口述
「你閆區長就是房主,要把房子哪裡好、哪裡不好都告訴別人」
1月3日早上醒來,好多朋友給我轉發「副區長搭檔網紅主播賣房」的新聞鏈接,還有人跟我打電話諮詢房子。我當時第一反應是這棟樓有關注度了,是不是能趕緊賣了?
「火了」這個事情讓我挺意外,我覺得並不是我本人表現得多好,應該是新聞標題中一些關鍵詞比較吸引大家。這兩年房地產的確面臨著下行壓力,大家一看區長、網紅賣房子,可能比較感興趣。
這不是我分管的領域,但是區里的領導希望我們來幫助賣房子。剛開始我有點抗拒,出鏡幫著賣房子我覺得對我的身份來說並不是特別合適。
但銷售房子是區里的大事。這一棟463套的住宅樓是當時從外資企業收購過來的,目前售賣不以盈利為目的,是為了加快資產的處置,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進行變現。
房子本身的性價比很高。地理位置是在高鐵站附近,附近還有學校,我們認真研究了周圍二手房的定價,根據收購的價格,加上承擔的一部分資金成本和稅費,保證不虧錢的前提下來定價的。
我覺得這棟樓需要的是知名度。但這棟樓相對來說並沒有品牌優勢,政府工作人員自己推薦,可能達不到很好的效果。而應該找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來介紹,比如我們本地的房產自媒體博主,關注他的人多數是有實際購買需求的。
後來我們就通過社交媒體平台聯繫了自媒體房產主播,他在社交媒體上的粉絲大概26萬,他對這件事也很感興趣,一拍即合。
拍攝那天是個週日,我穿了橙色的衛衣和黑色的外套,相較於平常上班穿的襯衫、夾克,更隨意。我就是希望看影片的人,還有購房者別覺得我們是老氣橫秋的形象,想活潑一點。
我們本來是準備拍一個搞笑段子來賣房的,但房產主播不建議我們這樣做。他認為如果是以喜劇的形式演繹,就不真實了。
這位主播以往的拍攝風格是邊走邊看,通過對話把這個房子的地理位置、周邊交通教育的環境、房價高低等優缺點都平鋪直敘地講出來。
房產主播提到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你閆區長就是房主,今天想賣這400多套房子,要把房子哪裡好、哪裡不好都告訴別人,而他是中介。影片介紹的目的是讓買家感受到誠意,最後才能成交。
最後我們決定拋開劇本,也沒有綵排,直接開始拍攝。他問的問題是隨機的,我的回答也是隨機的。
比如介紹第一個57平方米的戶型時,我首先告訴大家這個戶型公攤面積很大,因為這個戶型進去你就是感覺不到它有57平米那麼大,但它的優勢是總價低。隨後把其他幾個戶型也都介紹了一遍。拍得也很快,大概一個多小時就拍完了。
與房產主播合作賣房確實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賣房的新聞被人們看到後,我收到兩種聲音。一部分是支持的,覺得我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領導去推薦區國資的房子;也有同事為我擔心,覺得我圖什麼呢,把一舉一動都曝光,之後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都是毀滅性打擊。
影片下面的評論我也都看了,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評論說「政府下場賣房子不合適」,還有人說我賣房子拿回扣。
從我個人來說,我說的內容是客觀真實的,那些評論也應該客觀真實的存在。至於那些莫須有的事,我為什麼要在意、去接受?
不管是肯定還是批評的聲音,我覺得都能接受。只需要讓我們這個項目讓更多的人關注到,讓有需要的人買到合適的房子,把我們國有資產處置好,這就是工作的目的,也是拍這個影片的意義所在。
用歡快的方式呈現皇姑區好吃、好喝、好玩的地方
說實話,我可能是瀋陽市出鏡率最高的副區長。
早在2023年五一節時,我們市委書記就要求各級領導要出鏡,宣傳我們區域的景點等文旅項目。我還記得當時有條網民評論,「感謝瀋陽市領導,我在某某區生活很多年,第一次知道區長長什麼樣子。」
2024年年初,我開始出鏡拍短影片。起因是我發現皇姑區有一家餐飲店,總排隊到大馬路上。我同事說這家店盒飯特別有名,最有名的就是紅燒肉,從之前在一個景點門口推車賣盒飯,到現在開了一個門店,在皇姑區里火了三四十年。但由於不上網絡平台,連瀋陽其他區的人都不瞭解。
我就帶著區文旅局局長薛爽、區發改局長李冠一起開始拍探店短影片,希望通過探店這種方式,展現地道的東北菜。
我第一次拍攝時特別緊張,有設計台詞,但我到了飯店後推開門簾,看見屋裡特別多吃飯的人,就蒙了。同事還在旁邊提醒我:說詞兒啊說詞兒啊。我很蒙圈,就直接盛菜。
後來剪輯時我說就留著吧,這是最真實的反應,讓大家知道這裏東西好吃就行了。我們這種探店影片最後都是以收款記錄結尾,就是擔心有些店不收錢。
比如還有一條我們推薦一家鴨血粉絲湯店的影片。我是看到這家店可以免費續粉絲,到店後,我就跟薛爽和李冠講戲,像導演似的,但沒有固定詞。設計的劇情是我帶著他們倆來薅羊毛,一人吃粉絲、一人吃鴨血,不停地添粉絲,拍出來很有喜劇的效果。
剛開始拍影片時,很多人說「這個區長不務正業,一天什麼也不幹,就在拍影片」,還有人覺得我們是裝瘋賣傻。其實我這些同事非常優秀,1983年的薛爽局長是複旦大學畢業的,李冠局長是1987年的,他是瀋陽市所有區縣中最年輕的發改局長,清華大學畢業的。
偶爾也會收到來自幹部群眾批評的聲音,覺得我出鏡是高調行事,被老百姓品頭論足,有些老領導也希望我慎重點。
我去年一年參與拍攝的大概有12條影片,都是利用午飯和午休的一個半小時拍的,每次都能拍兩條,分期發。拍攝就一個機位,是由薛爽的好朋友和愛人幫忙,內容就像真在嘮嗑一樣的。
因為皇姑區此前被推薦的不多,並不是很多遊客的目的地。但其實可去的地方很多,比如北陵公園,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昭陵所在地;新樂遺址,是一處距今約7200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還有沈飛航空博覽園,是全國首家系統介紹中國殲擊機發展歷程和航空科普知識的大型展館。
我們就希望用歡快的方式呈現瀋陽皇姑區是一個好吃、好喝、好玩的地方,讓外地的遊客知道來瀋陽有什麼、皇姑有什麼。
在我們推介的內容里,餐飲店的效果最明顯,我們去過後還有一些當地的美食博主會去探店。
這兒的官員不官僚,這兒的幹部不死板
這次賣房影片帶來的這麼大的關注,我是第一次遇見,內心也有畏懼。
我還看到今年跨年夜我參加活動講話的影片也被翻出來了:「很多人都說很難看到昔日北行的繁華,請大家要相信皇姑區政府,給我們一點時間,在2025年,我們區政府一定會讓我們的北行商圈重現昔日的榮光。」
那晚上北行商圈舉辦了燈會,我作為抽獎人上台抽獎。完事情後主持人又讓我多說幾句,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又看見台下幾千人,內心很激動,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但下台後意識到不妥,因為這絕對不是2025年一年能幹完的。
當時互聯網上對我說的這段話也有一些負面聲音的。我很能理解,愛之深責之切,因為大家對北行商圈有太多期待,它曾經是瀋陽三大商圈之一,1997年麥當勞第一次進入瀋陽市場的時候就開在了北行商圈。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接受老百姓罵我們,罵我們就是鞭策我們。坦白說,曾經一段時間,關於東北的聲音是「投資不過山海關」,大家覺得我們東北的領導幹部架子太大,不好接觸,說了話不算數。
我普通話還可以,但我在短影片里經常說得「很垮」,更有東北味兒,我如果在影片里拿腔拿調地說話,端得很正,大家會覺得更裝了。
躬身入局,事必躬親。我也希望我們的短影片,能給瀋陽甚至東北證明:這兒的官員不官僚,這兒的領導幹部不死板,這兒年輕的公務員們也很熱情,希望大家能夠慢慢感受到我們營商環境的改變。
那麼多新聞轉載後,在「政事情」公眾號的評論區,有一條最戳中我的評論。那條評論提到,「我覺得非常值得支持,也是面對經濟發展困境的明智之舉。如果乾部們都以領導來自居,那麼我認為很難做好事情。」
我覺得說的很對,我不是什麼領導,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不官僚的幹部。我是2021年6月來皇姑區任職的。之前是在太原街道辦事處,曾經號稱是瀋陽市最大的街道辦事處。
在那裡,我把自己看成一個大的物業管家。一邊對接商業企業,邀請他們來開店,一邊對接房產公司,希望能降低房租。我在太原街幹了三年類似的工作,有很大的起色,這是我很自豪的一件事。
昨天晚上,我們區委書記很高興地跟我打電話,他說能不能想辦法接住這波流量,然後去講講皇姑區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幹部團隊建設,能不能打造出皇姑區這個區域名片。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一波的流量,讓我堅定了信心,作為一個政府工作人員,去擁抱互聯網、擁抱流量是一個正確選擇。
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更要處理好本職工作。說實話,拍短影片不屬於我們的工作考核,拍這些影片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愛,對這個區域的熱愛,讓人們感覺到這個地方很溫暖,這個地方的文化旅遊景點很值得一看。我也希望通過我們拍的短影片,能讓更多的朋友瞭解瀋陽,瞭解皇姑區。
新京報記者 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