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變革創新,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奮力把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不斷推向前進。
這一年,鹽城市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創新要潛力,立足自身實際,發揮特色優勢,不斷加強區域聯動、加速科技創新,以海納百川的胸襟集聚要素資源,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堅定信心彙聚改革動力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製。2024年以來,鹽城圍繞中央和省委製定出台的改革方案,積極應對複雜嚴峻形勢,出台一攬子穩增長、促發展政策措施,不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汽車產業規模重返千億,外貿進出口再創新高,文旅市場持續升溫,糧食總產量連續10年超140億斤,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工業技改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等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鹽城如何搶佔發展優勢?出路就在於改革創新。近年來,鹽城市堅持全市「一盤棋」,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科學佈局產業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率先開展國有資產清查利用行動,「一園一策」製定工業園區改革方案,推動產業集聚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集群發展效應日益凸顯。
新能源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範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新材料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一份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後,是鹽城持續壯大新質生產力的奮鬥成果,也是城市蝶變崛起的優勢和底氣。
近年來,鹽城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各級各類開發園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針對涉及面廣、辦理量大、辦理頻率高、辦理時間相對集中的政務服務事項,設立了12345「一企來」專區和線上服務企業「直通車」,大幅減少了企業和群眾的辦事成本。
「以前申請企業變更登記需要跑好幾個部門,要幾天才能辦下來,現在一天之內就領取了新證,太方便了。」日前,亭湖區一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女士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次性完成了所有材料的提交,企業變更實現當場辦結。
每年11月1日是「鹽城企業家日」,鹽城市定期召開企業家茶敘會,面對面傾聽企業意見建議,解決企業訴求。在去年召開的全市風電裝備產業鏈企業家茶敘會上,來自金風科技、上海電氣等10多家企業和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實際暢所欲言。他們紛紛表示,借助搭建政企交流直通平台,既交流了思想,又碰撞了思維,更促進了發展。隨著深化推進「一網通辦」改革,「鹽誠辦」營商服務品牌得到越來越多企業家的認可。
劈波斬浪注入開放活力
地處黃海之濱的鹽城,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城市,處於「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江蘇沿海發展等多重機遇疊加地帶,具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南北互動合作的巨大優勢。
近年來,鹽城積極搶抓共建「一帶一路」及RCEP實施等重大機遇,持續拓展「國際朋友圈」。去年8月26日,鹽城市成功舉辦跨國公司江蘇行——鹽城零碳產業園國際合作交流會、跨國公司圓桌會議,並組織赴日韓、歐洲開展「走進跨國公司總部」活動,持續加大與外資總部對接力度,主動對接全球優質資源,不斷擴展國際合作新領域,進一步提升鹽城國際影響力。
淮河是鹽城對內開放的「生命線」。鹽城市積極策應「水運江蘇」建設,加快構建公鐵水、江海河等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形成通江達海、連通京杭運河、輻射淮河流域的航道體系,加快通港達園水運專支線、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暢通鹽城海運口岸向淮河沿線城市聯通的貨運通道,實現口岸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打造長三角河海聯動示範區。
2024年10月21日,連申線黃響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的實施,將有力打破鹽城市南北向水運主通道通航「瓶頸」,為發揮淮河「黃金水道」效應、打造淮河出海門戶提供有力支撐。
鹽城因海而生、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向海而強。2024年年初,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進一步深化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培育壯大海洋產業,擴大海洋開放與合作,不斷釋放鹽城海洋經濟火熱潛力。如今,鹽城港「一港四區」全部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擁有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26個,航線總數達56條。2023年貨物吞吐量躋身全國沿海港口20強。去年1至10月份,鹽城港保稅物流中心完成一線進出口貿易額94.28億元,同比上漲400.4%。
不久前,在鹽城港大豐港區汽車滾裝碼頭,4086輛整車駛上南韓籍「格里維斯光輝」號滾裝船出海。截至當天,鹽城口岸汽車出口突破3萬輛,與2023年同期相比增長53%。汽車產業既是鹽城的主導產業,也是亮麗的城市名片,突飛猛進的汽車出口數據正是鹽城市劈浪前行、全力開拓海外市場的生動縮影。
科創賦能挖掘產業潛力
科技創新關乎城市命運、決定城市未來。近年來,鹽城市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接續開展科技創新「突破年」「推進年」「提升年」活動,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加快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新鹽城。
如何進一步提升全市創新體系整體效能?2024年2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科技創新攻堅年」動員部署會,明確開展科技項目招引、科技企業培育、創新載體建設、產業自主創新、創新生態提升五大攻堅行動,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年以來,鹽城在科創領域碩果纍纍,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和「四上」企業數均居全省前列,2家企業獲評中國獨角獸企業,金風科技、鹽城工學院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金風科技獲批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光伏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油氣鑽采井口裝備產業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鹽城經開區、鹽城高新區在全國排名雙雙躍升10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動力在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支撐。鹽城市緊緊圍繞「人才強市」戰略要求,不斷打造更具承載力的聚才平台載體,讓更多「千里馬」在鹽城競相奔騰。目前,鹽城市建有省列統新型研發機構21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677家,院士工作站7家;與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成立校企聯盟2100個,去年促成300個億元以上優質科創項目落戶;累計引進兩院院士87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233名;深入推進「黃海明珠人才計劃」,每年有4萬至5萬的創新人才、高校畢業生與這座城市雙向奔赴、攜手同行。
「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不僅帶動了上下遊產業鏈的發展,還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的加盟。人才與產業相互成就,共同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強音。」市工信局負責同誌介紹,2024年以來,全市累計實施省級以上重點人才計劃7項,申報數量較2023年增長30%,國家製造業人才支持項目中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數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