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送展到平泉」,來看3000多年前舌尖上的燕國

臘八剛過,河北平泉市博物館里,「燕都宴饗——舌尖上的燕國」展覽喜迎觀眾。這是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系列的「北京送展到平泉」活動,該展由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策劃製作,由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與平泉市博物館聯合推出,為平泉人民送上北京人民的新春祝福,為在平泉過大年增添了濃濃的文化味兒。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4月中旬。

通過講解及場景複原,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能夠親身感受3000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場景。「通過這個展覽,三地民眾能夠進一步瞭解所屬地區的燕國文化,飲食也很貼近人們的生活,大家的反饋很積極。」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誌國說。

「燕都宴饗——舌尖上的燕國」展品涵蓋食器、酒器、水器等多個類別。北京市文物局供圖「燕都宴饗——舌尖上的燕國」展品涵蓋食器、酒器、水器等多個類別。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已在10餘家京津冀地區博物館展出

楊誌國向記者介紹,該展覽於2015年在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亮相,此後開啟巡迴展覽,已在河北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廊坊博物館、涿州博物館等10餘家京津冀地區博物館展出。

「燕都宴饗——舌尖上的燕國」的展品涵蓋了食器、酒器、水器等多個類別,包括堇鼎、伯矩鬲、克罍、克盉、戈父甲甗、單子卣、祖丙尊、未爵、父乙觶、蟬紋盤等25件青銅器展品,全方位展示燕國飲食文化、飲食風貌。同時,展覽還運用圖文資料和兩組複原模型,生動還原了西周貴族的宴饗場景和盥洗禮場景,讓觀眾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3000年前的西周燕國宮廷之中,親身感受那份莊重而熱烈的宴饗氛圍。

「堇鼎、伯矩鬲、克盉、克罍等珍寶的複製件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鼎是西周時期作為蒸煮、盛肉的器物,相當於現在的鍋;伯矩鬲是首博的鎮館之寶,出土於琉璃河遺址的251號墓,上面有7個浮雕的牛頭圖案,也叫‘牛頭鬲’;克盉和克罍用來盛水或盛酒,出土於琉璃河遺址的M1193號大墓。這兩件器物的器蓋內壁都有相同的文字,提到‘命克侯於匽’,證明西周初年燕國的第一位國君是姬克。」楊誌國說。

京津冀地區自古為燕趙之地,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通過這個展覽,三地民眾能夠進一步瞭解所屬地區的燕國文化,飲食也很貼近人們的生活,大家的反饋也很積極。」楊誌國表示,通過講解及場景複原,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能夠親身感受3000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場景。

展覽場景複原。北京市文物局供圖展覽場景複原。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巡展過程中加入複原場景、投壺體驗活動

「在巡展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場地,展板數量或形式會有所調整。一開始複原的小場景是沒有的,後來根據觀眾的建議加入了複原場景,效果很好。」楊誌國說。

河北平泉市博物館館長高雷表示,考慮到在燕國的飲食文化中,餐後有投壺和競技活動,此次展覽中也增加了拓印、投壺等體驗活動,增強和觀眾的互動性。

「與北京地區博物館的合作並非首次,早在2019年,我們就和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合作,加入了‘京津冀區域文化建設’——‘燕國達人’活動之中,共享區域文化品牌。」高雷說,「這次利用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正好商議辦了這樣一個展覽,增加過年的氣氛。」

高雷表示,2024年6月份,有幸參與了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培訓班,感觸很深。「怎麼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讓文物走起來,動起來,互通有無,博物館之間要交流起來。以後爭取多向北京的文博單位學習,引進更多的好看展覽。」

楊誌國也表示,博物館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碰撞出火花,促進京津冀地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最終目的是將館藏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以更好的形式向大眾傳播。」

河北平泉市博物館外景。北京市文物局供圖河北平泉市博物館外景。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過年期間,去平泉市博物館還可以看什麼?高雷介紹,春節期間,大年初二館內開門迎客,設有以遼文化為主的專題展廳。「遼三彩劃花卉罐等鎮館之寶值得一看,遼代人作為契丹遊牧民族,把對草原色彩的喜愛都集中到了遼三彩的生活器物上。喜愛錢幣的觀眾也不要錯過,八枚半兩鉛母範是做錢模子的模子,我們都叫‘錢姥姥’,保存這麼完整也很罕見。」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張牽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