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續加力 三方面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在北京城市發展的宏偉版圖中,一座意義非凡的交通樞紐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規劃中的2條城際鐵路、4條軌道交通、1條市郊鐵路,還有15條公交接駁線,正隨著塔吊飛轉、車輛穿梭,在施工隊有序作業下,朝那座形似帆船、位於北京通州的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彙聚。

「該樞紐地面主體部分基本建設完成,預計明年能夠通車使用。」 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從這裏出發,15分鐘可直達首都機場,35分鐘直達大興機場和河北唐山,1小時到達雄安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

待新樞紐正式啟用,北京、河北與天津三省市之間的往來聯繫會更為緊密,人員、物資、信息的流通效率將大幅躍升,為區域經濟融合注入澎湃動力。

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成果斐然。

多組翔實數據有力見證了我國區域戰略的卓越成效:2023 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達10.4萬億元,十年間連跨5個萬億元台階;長江經濟帶生產總值高達58.4萬億元,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 48.8%;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極小的國土佔比,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開放與活力的標杆;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 30.5萬億元,佔全國比重24.4%,坐擁9個萬億級城市。

然而,區域經濟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分配不均、產業協同待優化等挑戰,正迫切呼喚新一輪的變革與升級。

當下,區域經濟正站在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門檻前。此次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就是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從城鄉區域的視角出發,應對新形勢、實現新突破的關鍵在於製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充分發揮各地及整體的優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合作室主任、研究員劉保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域發展的活力已然成為衡量當下區域發展態勢的關鍵指標。

劉保奎認為,從理論層面看,我國國土空間遼闊,全國各地所處發展階段各不相同,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明顯。通過實施區域戰略,能夠把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凸顯和整合,從而激發出更大的潛能,釋放區域發展活力。

就現實情況而言,過去兩年,區域發展熱點不斷湧現。「潑天的富貴」時常降臨在從鄉村到城市的各個地方。比如,安徽合肥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突破;江蘇徐州於產業轉型方面成效斐然;內蒙古包頭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大步邁進;甘肅天水推動文旅產業發展成功 「出圈」等等。

「城市和區域活力成為引人聚人的關鍵變量,也成為促進創新的重要推手,活力不再只是區域繁榮的結果,更是區域繁榮的原因。」 劉保奎進一步闡釋道。

那麼,該如何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對此,劉保奎表示,一是發揮經濟發展優勢地區作用。充分利用動力源地區、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等優勢地區韌性強、效率高的特點,在要素供給、「兩重」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支持優勢地區發揮更大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新的增長極不僅自身發展潛力巨大,還能為傳統優勢地區創造廣闊的需求空間,為暢通、拓展國內經濟循環提供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因此,要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培育新增長極在「盤活」經濟循環中的作用,積極拓展發展新空間,加速形成發展新優勢。像沿海的山東半島、遼寧沿海、北部灣及中西岸的關中平原、滇中等區域,發展速度快、潛力大、活力足,具備培育新增長極的良好基礎;

三是促進區域聯動融合發展。深化區域間的聯動融合,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達成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雙重效應。諸如地處長江與黃河流域之間的淮海經濟區,處於長三角與邊緣交界地帶的浙閩贛皖地區等,均是區域聯動融合的重點與潛力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