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RCEP何以成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器」?

中國網評論員 樂水

2025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迎來生效實施三週年。2020年11月15日,東盟與中國、日本、南韓、澳州、新西蘭15個成員國共同簽署RCEP協定,標誌著全球參與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自2022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以來,RCEP在通關簡化、關稅減讓、投資貿易便利化等方面持續釋放制度紅利,成為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器」。

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表現為通關便利化。得益於RCEP的6小時通關政策,雲南的鮮花最快可以在兩三個小時內完成通關手續,然後運上飛機銷往日本;南韓工人清晨打撈的赤貝在當日上午就可以運抵山東榮成。RCEP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極大釋放了區域內貿易增長潛力。202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下降了12.4%,而RCEP區域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流量達到5311.1億美元,逆勢增長13.9%。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RCEP則是執行這一政策的重要抓手。中國是RCEP的最大經濟體,佔RCEP區域經濟總量的60%。三年來,中國對RCEP其他成員國的出口額達37萬億元,佔中國外貿比重約30%。2023年,中國在RCEP區域內的中間品貿易額為8.2萬億元,約佔該區域總貿易額的65%。RCEP強化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並在亞太地區推動日韓、中國、東盟、澳新形成高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新格局。

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量的快速增長是高質量實施RCEP的主要推動力。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4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21年的5.67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6.41萬億元,三年內增長13%。2023年,東盟經濟總量達3.8萬億美元,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中國與東盟經濟總量超全球1/5,對全球經濟貢獻率超過30%,共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2024年10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2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指出:「中方願探討面向東盟國家實施單邊開放等舉措,逐步邁向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助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所謂單邊開放,是指無論別國是否向本國開放,本國都單方面、主動地向對方開放。中國向東盟伸出單邊開放的橄欖枝,體現了中國對於東盟的充分信任和對雙邊貿易的高度重視,同時更展現了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與決心。特別是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的主動對外開放姿態為RCEP以及國際多邊貿易體系注入了更多的穩定性和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北美、歐洲等地的自貿區,RCEP以發展中國家為中心,以包容性為特點,兼顧發展中國家與最不發達國家的發展訴求。RCEP的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懸殊,人均GDP的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1。為此,RCEP為最不發達國家安排了過渡期,並設定了差別待遇條款,以確保最不發達國家也能享受區域經貿合作的紅利。2022年,老撾和緬甸在區域內的貿易額分別同比增長28.13%和13.68%。中國商務部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到2035年,RCEP將使老撾、緬甸的進出口總額增幅達10%以上。而柬埔寨商務部估計,RCEP將幫助柬埔寨在2028年摘掉「最不發達國家」的帽子。

與此同時,RCEP的成功實踐也對越來越多的經濟體產生了「磁吸力」。目前,香港、斯里蘭卡和智利已陸續提出加入申請。有學者預計,香港加入RCEP後,其GDP將提升0.87%,進口額增長0.78%,社會總體福利增加30.4億美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甚囂塵上,鼓吹陣營對立、「脫鉤斷鏈」的冷戰思維死灰複燃。但「求和平、求發展」仍然是亞太地區多數國家的普遍心聲。RCEP是亞太國家為捍衛自由貿易樹立的成功標杆,也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廣闊舞台。相信在RCEP的主導下,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作出更大貢獻,也為亞太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編審:蔣新宇 張豔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