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中華|第十集《融通中外》

來源:荔枝新聞

大國發展既是硬實力的發展,也是軟實力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1月8日,大型通俗理論節目《文耀中華》播出第十集《融通中外》,探討如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更好地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在廣東省普寧市,有這樣一支有「中華戰舞」之譽的舞隊,他們的表演曾在2024年春節期間驚豔英國倫敦街頭。

鼓聲密集,氣勢豪壯,英歌起。「鼓一響,潮汕人就知道是英歌舞。」普寧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普寧南山英歌隊教練陳來發說。

來自澳州的青年朋友安龍執起英歌錘,畫好臉譜,親身參與英歌舞排練。他感慨道:「純粹的激情,純粹的藝術!我真的完全沒有想到,古老的中國竟然能隱藏如此酷炫搖滾的藝術形式,讓我大開眼界!」

「英歌舞的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的梁山好漢,打鼓的是桑治江,有紅鬍子的是公孫勝,黑鬍子的是李逵。」陳來發介紹,舞英歌是期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帶來吉祥、祥和的傳統。

據悉,英歌舞在潮汕地區已流傳300多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表示,英歌舞帶來的強烈震撼,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進入中華文明陽剛、振奮的文化氛圍中,讓文化背景並不相同的外國朋友也沉浸其中。互聯網上與英歌舞相關的影片和話題也「霸屏」各大社交媒體。僅2023年,就有1.9億人云端觀舞。

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不僅需要宏大的敘事場景,還需要具體的個人符號、情感表達。許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標籤的網絡紅人,正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例如‘國風女孩’李子柒傳遞的詩意棲居的田園生活、山水詩畫,讓全世界瞭解中華文明的風物。老手藝人‘阿木爺爺’製作魯班的後備兒、拱橋,讓世界領略中華文化榫卯結構傳遞的智慧。」周慶安舉例。

當今,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世界再次聚焦中國,他們渴望破解中國成功的秘訣。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也存在信息流入和流出的「逆差」、中國的真實形象和西方的主觀印象的「反差」,以及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

「先哲老子曾經講過:‘大邦者下流’,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表示,中國願意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同外界的對話和溝通,也期待外界以客觀的、歷史的、多維的眼光來觀察中國、讀懂中國,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

2020年8月,一群野生亞洲象走出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啟了長達十八個月、跨越一千餘公里的北移南歸之旅。其中一頭雌象的鼻子短了一截,因此它們被親切地稱為「短鼻家族」。

《與象同行》紀錄片導演陳熠之就曾全程跟蹤、真實記錄過「短鼻家族」的遷徙。「大像是一群有智慧的生物,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它們豐富的情感。大象北移事件,是人像之間一次意外的相遇,也是最真實的中國故事。我們的時代有無數這樣精彩的中國故事,只要我們用心記錄。」陳熠之說。

亞洲象的遷徙自然地展現了生命的美和生命力量的偉大,展示了中國不言而喻的生態之美,也掀起了全球媒體的「追劇」熱潮。「包括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相繼進行大量跟蹤報導。這些溫情的瞬間,這些真實的故事,都激起了全世界觀眾的關注和興趣。」周慶安介紹。

「萬類霜天競自由」。據瞭解,截至2024年6月,我國亞洲象分佈區已建立11個自然保護地,面積逾5000平方公里。

在楊乘虎看來,一次獨特的偶然的事件,成為了生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明理念的一個真實的案例,也讓世界感受到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是可愛可信、生動立體的。

2024年7月,一部名為《歡迎來到麥樂村》的中國電視劇在坦桑尼亞等非洲多國同步播出,取材於中國醫療隊援助三十多個非洲國家的真實事蹟。

「麥樂」(milele),在斯瓦希里語中是「永遠」的意思,片名或在寓意中非友誼世世代代永遠存在。

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演員、讚比亞的卡瓦瓦·卡迪奇感慨:「中國醫療隊在我們非洲54個國家都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在坦桑尼亞。那裡有很多人的名字都叫‘姆齊納’,在斯瓦希里語中的意思是中國人。因為那邊很多小朋友都是中國醫療隊接生的,父母表達感謝。他們看到這部劇,就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非常真實。」

「我們去坦桑尼亞採風時,在江蘇醫療隊駐奔巴島的分隊的檔案室看到了一本書,書的扉頁上有兩行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就是援外醫生們的格局和境界,也體現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導演金曄說。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理念,強調「民胞物與、講信修睦、立己達人、和合共生」。1963年,中國就向阿爾及利亞派出了第一支援外的醫療隊。60多年來,中國累計向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派駐了醫療工作人員3萬多人次,診治了患者2.9億人次,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也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週年。在此之際,劇組希望把可愛可敬的援外醫生的形象塑造好、故事講好,傳遞給全世界的觀眾。」金曄表示。

在坦桑尼亞駐華大使哈米斯·奧馬爾看來,這部電視劇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做的犧牲,特別是去非洲的醫療隊。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完全不同的文化,你由你的國家派來救助那裡,你真的為那裡的人服務。在非洲,我們很欣賞中國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廈門大學教授、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潘維廉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來到中國生活,他在《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中寫道:「在中國的生活著實是一場奇遇。」

「1994年,我開始了第一次環遊中國,買了一輛麵包車,花了80天,從廈門到西藏,來回行程四萬多公里,全靠指南針和地圖導航。2019年,我又開啟了第二次環遊中國。」潘維廉表示,他特別佩服中國人的修路能力,哪裡都有好的路,包括很遠的村莊。「我去過三十多個國家,沒有另外一個國家是這樣的。2019年我再次環遊中國,重走當年的路,25年前要花3個多月才走完的路,這次只用了32天。」

他還在旅途中探訪到許多中國故事,他指著一張村民的照片,講述中國的發展變化:「她以前非常辛苦,後來她做內蒙古傳統的牛奶小吃賣,條件好了,有了錢,就給她的女兒交廈大的學費。」

近年來,中國實施了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截至2024年11月,適用範圍已增至37個口岸、54個國家。12月17日起,又將原來72/144小時延長為240小時。如今中國的大門越開越大,外國遊客在中國旅遊打卡的短影片也成了網絡流量密碼,形成了知華友華的有利的國際傳播語境。

「外國遊客的體驗場景非常多元,有體驗中國速度的高鐵,有‘特種兵式’遊覽名山大川,還有走訪文化古蹟,或專注中國的特色美食。驚喜和意外,這是外國遊客對中國最直觀的感受,也是最真切的表達,他們在無形中轉化成了魅力中國、美麗中國、活力中國最有效的全球代言人。」楊乘虎表示。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王向明表示,我們需要給在華的外籍人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沉浸式體驗、感受新時代的中國,感悟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此外,還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聽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中國故事更多地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