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碳要聞:自願減排走出應對氣候「下一站」(碳報第130期)
正文
一、雙碳要聞
A、政策速遞
1. 國家發改委再定調,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會上表示,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研究綜合評價考核辦法,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零碳解讀:零碳園區相關政策催生出一大批應用場景。但是,要想真正將零碳園區從方案編製到落地驗收需要很多雙碳人才和產業資源。需要調研零碳園區原先的資源稟賦、產業業態,找到適合於它的產業資源。總之,如何做好技術對接、產業對接是首要問題。
2.三部門聯動,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融合
1月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數據局、工信部發佈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指出,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融合。推動實現「瓦特」產業向「比特」產業轉化,強化樞紐節點與非樞紐節點的協同聯動,支持綠電資源豐富的非樞紐節點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加強大型風光基地和算力樞紐節點協同聯動,把綠色電力轉換成綠色算力。積極推進風光綠電資源消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支持利用「源網荷儲」等新型電力系統模式。加強數據中心智慧能源管理,開展數據中心用能監測分析與負荷預測,優化數據中心電力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探索綠電直供新模式,有序開展綠電、綠證交易。
零碳解讀:通過算力與綠色電力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動傳統能源產業向數字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例如,利用綠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數據中心,將綠色電力直接轉換為綠色算力,實現能源與數據的高效協同;另外,加強樞紐節點與非樞紐節點的協同聯動,是支持綠電資源豐富的非樞紐節點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如青海省利用其豐富的清潔能源,建設「零碳數據中心」,實現100%清潔能源供電。
3.央行與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
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趙英民指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形勢良好,在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系統部署,為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生態環境部門要主動與金融部門一道,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零碳解讀:會上,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華夏銀行分別與6家企業現場簽署了融資對接協議,首批標誌性簽約項目累計意向合作金額達130億元。這些項目包括中山翠亨新區橫門西水道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EOD項目、北京市通州區減河北綜合資源利用項目等。
B、行業資訊
4.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CCER)交易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公佈
1月2日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發佈了公告,寫明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CCER)交易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現階段,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收取開戶費2000元/戶,收費1000元/年,市場初期對納入全國和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暫免收取。掛牌協議交易手續費按照成交金額的6‰雙向收費。
零碳解讀:值得注意的是,全國重點排放單位、地方重點排放單位、項目業主、其他交易主體均需繳納開戶費2000元/戶,但市場初期對納入全國和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暫免收取。此外,交易賬戶年費有效期為一年,自繳費之日起算,下一年度年費應當在上一年度年費期滿前繳納。期滿未繳納的,暫停交易賬戶使用,續繳後重新計算年費有效期。
5.中國首個氣候變化雙年透明度報告(BTR)公佈
1月3日,中國首個氣候變化雙年透明度報告(BTR)公佈。這份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的文件,在2024年11月8日已在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上通過,報告經由國務院授權後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最近正式對外公佈。
零碳解讀:該報告遵循了《巴黎協定》強化透明度框架模式、程序和指南(MPGs)及通用報表的最新要求,全面報告了中國為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目標所採取的行動和取得的進展。報告內容包括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國家自主貢獻進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需求等多個方面。首次披露了2020年和2021年的溫室氣體清單,明確了碳達峰的定義和範圍。此外,報告還指出,從2024年到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需要的資金規模超過268萬億元。
6.清華大學牽頭成立「碳足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清華大學於1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天工論壇」,並在論壇上宣佈由清華大學牽頭,聯合50餘家重點行業龍頭企業、行業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碳足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旨在聯合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協同推動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支持「雙碳」目標實現、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零碳解讀:產品碳足跡管理被視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關鍵一環。在論壇上,原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對聯盟的發展提出了「全鏈條協同創新、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期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也指出,產品碳足跡管理是一項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希望聯盟能夠通過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實現快速高效的方法研究和數據彙聚,推動前沿技術在碳足跡領域的研究和產業應用。
7.2025年購買新能源車,最高補2萬元
1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表示,2025年將擴圍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此外,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持「兩新」的資金總規模比去年有大幅增加,具體數額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公佈。
2025年我國將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持範圍,個人消費者報廢2012年6月30日前(含當日)註冊登記的汽油乘用車、2014年6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柴油及其他燃料乘用車,或2018年12月31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納入《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購買新能源乘用車單台補貼2萬元、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單台補貼1.5萬元。
零碳解讀:此項政策一方面是通過提供補貼,降低消費者購買新車的成本,刺激汽車消費市場,推動汽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是鼓勵消費者淘汰老舊高排放車輛,購買更環保、更先進的新能源汽車或低排量燃油汽車,有助於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改善環境質量,促進汽車市場的結構優化,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佔有率,推動汽車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
8.2024年浙江綠電交易電量首破100億千瓦時
新華社1月7日報導,2024年浙江綠電交易電量首次突破100億千瓦時,達112.9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56%,綠電市場交易增長迅速,進一步滿足全社會對綠色用能的需求。
近年來,浙江新能源裝機發展迅速,為解決分佈式光伏等電源參與常規市場化交易難度較大的問題,浙江推出「分佈式綠電聚合交易」模式,分佈式電源通過聚合參與綠電交易,與集中式項目同場交易,成交電量獲取相應的增值收益。2024年,浙江109家分佈式聚合商共促成綠電交易電量超23億千瓦時,有力支撐了省內綠電市場發展。
零碳解讀:這一增長反映了綠電市場交易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滿足了全社會對綠色用能的需求。2024年,浙江累計組織了31場綠電交易,參與用戶超過2萬家,涉及汽車製造、傢俱製造、紡織服裝、化工等多個行業。此外,浙江還推出了「分佈式綠電聚合交易」模式,通過聚合分佈式電源參與綠電交易,進一步促進了綠電市場的發展。
9.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氣儲能並網發電
1月9日,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能儲一號」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氣儲能示範工程,在湖北應城全容量並網發電。項目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三項世界紀錄,實現關鍵核心裝備和深地空間利用產品100%國產化。
壓氣儲能電站利用空氣進行發電,用電低谷時,富餘的電能驅動壓縮機,將空氣壓縮進入鹽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儲氣庫。用電高峰時,地下儲氣庫釋放所儲存的高壓空氣,儲熱罐釋放所儲存的熱量。高壓空氣被加熱後具有極大的膨脹力,驅動空氣透平發電機組,產生電能向電網供電。
零碳解讀:這一項目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壓氣儲能技術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規模宏大,更在單機功率、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上創造了三項世界紀錄。同時彰顯了中國在高端製造和能源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該項目的建成對於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解決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問題,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
10.中國石化地熱供暖能力達1.2億平方米
截至1月6日,中國石化地熱供暖能力累計達1.2億平方米,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中國石化的地熱供暖服務區域已覆蓋北京、天津、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等11個省(直轄市),服務120萬戶居民,每年可替代標煤近2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590萬噸。
零碳解讀:中國石化的地熱供暖能力對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地熱能開發利用企業,中國石化在河北雄縣成功打造了我國第一個地熱供暖「無煙城」,目前雄安新區供暖面積已經超過1200萬平方米,正在成為全球地熱利用樣板。
二、專題碳討
從4項擴展到6項,自願減排方法學走出應對氣候「下一站」
1月3日,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正式發佈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溫室氣體自願減排(CCER)項目方法學。這成為繼首批造林碳彙、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CCER項目方法學之後的第二批發佈。
此前的4項方法學,標誌著CCER重啟後關鍵的第一步,明確了首批自願減排項目類型,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明確的操作基礎。然而,隨著CCER市場的不斷髮展和國家對碳減排要求的提高,僅憑這4項方法學難以全面覆蓋各領域的減排需求,也難以滿足市場主體多樣化的參與需求。因此,生態環境部秉持「成熟一個,發佈一個」的原則將CCER方法學從4項擴展到6項。
納入溫室效應最強的甲烷氣體
新增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 甲烷體積濃度低於8%的煤礦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CCER—10—001—V01)》既把溫室效應最強的甲烷氣體納入了CCER項目方法學,為其利用的綠色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機會,又限制了甲烷氣體的範圍,把日常在生產環節被強製要求控制的部分排除在外,確保了項目嚴格的額外性。
煤礦華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氣體,而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易燃易爆的氣體。當空氣中的華斯濃度達到5%—15%時,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就能發生爆炸。為此,華斯礦井必須嚴格控制空氣中的華斯。但低濃度華斯因為利用的技術難度高、經濟欠佳,還存在直排的情況。事實上,華斯的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聯合國研究報告表明,甲烷對今天氣候變暖的貢獻率高達三分之一。
2020年初,在北京舉辦的一個論壇上,美國工程院院士David T·Allen 指出:「大氣中每千克甲烷的氣候暖化效應是每千克二氧化碳暖化效應的120倍。雖然隨著排放時間的增長,它會在大氣中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但即使在排放20年後,每千克甲烷的暖化效應仍是二氧化碳的84倍,100年後仍是二氧化碳的28倍。因此,它在短期之內是非常強勢的溫室氣體,需要我們給予極大的關注。」
2023年11月15日,在經過兩輪磋商之後,生態環境部公佈了中美兩國《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該聲明把甲烷列為兩國氣候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指出:「兩國將立即啟動技術性工作組合作,開展政策對話、技術解決方案交流和能力建設,在各自國家甲烷行動計劃基礎上製定各自納入其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的甲烷減排行動/目標,並支持兩國各自甲烷減/控排取得進展。」
2024年12月12日,生態環境部氣候司相關負責人就2024年12月1日新修訂的《煤層氣(煤礦華斯)排放標準》答記者問時表示,新修訂的標準提高了煤層氣(煤礦華斯)的排放控制要求。本次修訂中下調了煤礦華斯的排放限值,並引入抽采純量作為判定指標。修訂要求甲烷體積濃度高於8%且抽采純量高於10立方米每分鐘的煤礦華斯禁止排放。
這成為本次方法學公佈的基礎政策環境。也正是為了鼓勵對低濃度華斯的利用,才將這類華斯引入CCER。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周福寶先前表示,「我國煤礦華斯資源分佈廣、儲量大,埋深小於2000米的煤礦華斯總量高達36.81萬億立方米。煤礦華斯的抽采與利用,是煤礦節能減排的關鍵環節。」
CCER在交通領域進一步擴展
新增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 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CCER—07—001—V01)》是CCER在交通領域的進一步擴展。
隧道照明系統是營造車輛安全運行環境、保障公路隧道安全運營的關鍵系統,也是公路基礎設施耗能的主要環節。根據公開數據測算,我國公路隧道年均電能消耗約為106.7億度,其中照明系統電能消耗佔比高達60%—80%。
為了推動隧道照明系統利用高光效照明燈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如有)提高能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用高光效隧道照明燈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符合政策導向且減排效果明顯。依據調研結果估算,本方法學發佈後,項目年減排量約為30萬噸二氧化碳,至2030年減排量可增加至100萬噸二氧化碳。
目前,在已公佈的方法學中,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屬於小眾類型,其方法學適用條件之一:採用初始光效不小於150lm/W且不小於《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燈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 37478)中隧道照明用LED燈具1級能效等級光效規定值和《公路LED照明燈具第2部分:公路隧道LED照明燈具》(JT/T939.2)中I級初始光效等級規定值的高光效隧道照明燈具。
據悉,目前在升級改造或新建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統項目中,採用初始光效150lm/W以上的高光效隧道照明燈具的隧道數量佔比不超過10%,且成本比普遍使用的初始光效120lm/W的照明燈具高20%以上。如果採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則需要加裝一定數量的照明控制櫃和前端感知單元,與不採用智能控制系統的隧道相比,成本增加10%—30%,明顯高於當前主流技術。因此,符合本方法學要求項目的額外性同樣免予論證。
CCER方法學走出應對氣候「下一站」
擴展後的6項方法學涵蓋了能源、林業、交通等多個領域,使得CCER市場的項目類型更加豐富多樣。這不僅為不同領域的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低碳項目,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CCER方法學的擴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更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論是通過造林碳彙、紅樹林營造等生態碳彙項目,還是通過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或是通過煤礦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等節能降碳項目,都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CCER項目通過為減排項目提供額外的經濟收益,增強了項目的經濟性,使得一些投資成本高或技術難度大、推廣程度低的新型減排項目更具吸引力。例如,煤礦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項目,若按100元/噸的價格算,當前已建項目可產生的年減排量約為45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將為項目業主帶來約4.5億元的減排收入。這將刺激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到減排項目中來,加速減排技術的推廣應用。
未來,隨著我國碳減排工作的不斷深入,CCER方法學有望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一方面,可能會有更多領域的減排項目納入到CCER方法學中,如建築節能、工業節能等;另一方面,現有的方法學也將不斷完善和優化,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同時,隨著我國碳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主體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抓住更多行業機會。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